太极拳学的多

太极拳学的多

太极拳,作为三教合一的载体,担纲着传统文化性命哲学践行的重任,究竟包涵哪些必须修炼的内容?作为一以贯之的主线,性命践行的哲学,落实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究竟应该串起哪些奇珍异宝?或者说,从太极拳从原本简单的呈一拳一脚之能的武术形式,上升到了一门营魄抱一,返本归元,这样一门性命践行的哲学,除了戚继光所谓“活动手足,惯勤肢体”之外,还应该具备哪些内涵?

古人认为,“身者,神之舍”,意思是说,人的身躯,是“神”居住的殿堂。这“神”居住的房子,是由“精”这种特殊的原材料凝结成“珠”,“精珠”的外面包裹美丽的衣服,里面是半流质的,叫元质,元质内有泡,叫核,核内有仁。“仁者,从人,从二”,说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所以古人说:“仁者,爱人”。没有了“仁”,没有了爱人之心,人身体内所有的构造,什么都无从谈起了。人,这座神之殿堂,就失去了基本的组成元素。

作为“神”的殿堂,人身的间架结构只是太极拳训练的第一部分内容;在训练间架结构的过程中,通过鼻子与命门之间的关联性,来带动脏腑体系的运动,进而使得命门三焦这一能量枢纽的效能提高,这一部分,是内家拳最为核心的内容;第三部分,疏通脉络体系,使得命门三焦的能量能通过奇正相生的脉络得以由里及表的畅通;第四部分内容,通过一气流行的拳架和两数对待的推手训练,粘黏连随,相对相待,不丢不顶,提高眼耳鼻舌身五“官”,为“神”服务的能力;第五部分,提高人身奇恒之府的能效,通过心火与肾水之间的水火相济,一阳真气由下而上,沿着二十四椎,经过七十二候气,逆行而上,周而复始,由精化气,由气化神,由神还虚。这是作为内功拳最为精要的部分,也是历来拳家最秘不示人处。

 

1、行拳走架,建立“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间架结构:

骨骼,是身体这座房子中的框架结构。全身的框架结构,由二百多根骨头组成。精血凝结成精珠,再构成肌丝。肌丝搓合后,变成了肌线,肌线再组合成肌肉。“肌者,丽于骨”,皮肤、毛发、肌肉、肌腱,依附于骨骼,组成神之殿堂的内外修饰材料。

太极拳行拳走架,一依易经天地人三才,将己身三大节手、身躯、脚,构成了天、人、地三盘。《太极法说》:“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四手上下分天地,採挒肘靠由有去”、“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挒归人字”、“太极人盘八字歌”等,都是旨在用周易的八卦象数来说明太极拳行功走架之理。天地人三盘构成的己身“卦象”,倘若将与之相关联的无形的周遭空气,幻想成假想敌,那么这一假想敌,同样也有他的天地人三盘。己身天地人三盘在运行变化时,处处设想着假想敌天地人三盘的变化,倘若如是,那么在拳势流行之中,“其象数必对待而不移”了,也能从行功走架中借其身之阴以补助之阳,实现己身之採战,也能在行功走架中逐渐体悟推手中尺寸分毫的阴阳变化,老辈拳家要求在行拳走架中“无人若有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地人三盘所构成的身形间架,在进退顾盼的一气流行之中,气之流行,不可能像少林拳的跳窜雀跃。三盘之中,身躯的齐头并进,平送身躯,成为最重要的运动法则。“以身分步,五行在焉,支撑八面”,“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跐五行”,在这种运动法则之下,躯体的运动变化,并不能靠两脚的屈伸蹬撑来带动。而是需要依靠“枢机之轴”,像是圆规的实脚,以带动身形的弧线变化。所以“身形腰顶”成了太极拳最为基本的身法要领。

“太极平准腰顶解”、以及第七、八、九目所涉及的“身形腰顶”,其实都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详实诠释。

老拳论一而再,再而三的解释“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可见此八字构成了太极拳的行功走架的核心内容:“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沉浮、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囟门也,上下一条线,全凭两平转变换取,分毫尺寸,自己辨”。

文字中,“腰顶”与“身形”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腰顶的运动要领是“穷研”,身形的要领是顺着腰顶的穷研而“伸舒”。所以,这里的腰顶,其实是泛指由尾闾内敛、虚领顶劲之后所形成的“轴”,就像是研磨的杵。身形则是顺随着“轴”的研磨而形成的“圜”,只有身形舒展了,“圜”才得以舒展。命门所在处腰背肌上下前后的对拉拔长,胸腹如橐龠般吸呼内动,抽靠贴沉,练的是肩胯之两“轴”,橐龠,一半竹片木板,一半牛皮,胸腹贴腰背时,能让脊椎节节舒展,对拉拔长,而不至于让腰背变弯曲变驼背,这是用以训练腰顶功夫。腰顶穷研的“研”,首先得能让腰顶可以成为研磨之研杵,如此方能如孙禄堂所说:“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虚实分明,讲的就是要求肩胯两轴,像是圆规两脚一样,分清虚实。拳势在进退顾盼之中,前后的肩胯构成两“轴”,就像是圆规两脚一样,可以相互变换虚实。“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讲的就是前后“腰顶”的变化法则。实轴是研,是天平的根株也。虚轴在实轴“研”动下,构成了气如车轮的“圜”。所以,当拳势右向运转时,必定以右侧的肩胯为“研”,以带动左侧身形气如车轮的“圜”;当拳势左向运转时,必定以左侧的肩胯为“研”,以带动右侧身形气如车轮的“圜”。两“圜”就像是两个大车轮,带动身形的进退顾盼。虽然有两个车轮,但是在拳势运行中,始终只是或左或右,或虚或实,像是左右变换车轮的独轮车,其实始终只有一个车轮在发挥效用。

“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两车轮在虚实变化时,作为指挥两车轮变化的“枢机之轴”,就像是军营中指挥作战的大旗(纛),在“不离腰顶后与前”时,一定会有些许的“摇又转”。这一现象,倘若体现在推手之中,就会出现“断接俯仰”的现象。解决“断接俯仰”处的细微变化,就成了推手中真假懂劲的关键之处。所以“太极字字解”中说:“求其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似断而未断,见显似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意心身体神气极於隐显,又何虑不沾黏连随哉”。

手,是天平的托盘,拳者,权也。就太极拳的运动形式而论,两轴互为虚实,研圜相生是,圜研相合,身形随着两轴互换的“摇又转”中,极其舒展之能,两手如天平的托盘一般,尺寸分毫,感知运动变化之妙,成了推手中最重要的身形法则。


2、内动,以增强“命门三焦”能量枢纽的效能:

身躯,作为“神之舍”,是智能化程度极高的殿堂。人的身体,除了骨肉筋膜等“精”所搭建的框架之外,还具备两套系统,用以满足“神”的各项所需。其一是脏腑系统,其二是经络系统。脏腑系统与经络系统,组成了“气”的生化与传输系统。

“气”,古作“炁”,灬火部,是一种能量。“无”,无形的,看不见的能量。脏腑系统是“炁”这种能量的生产流水线和能量的转化枢纽。人,从汲取天地间各类生物能量,通过口腔、肠胃、脏腑各个器官的转化,让由生物能量转化成的“水谷之气”,生化为诸类生理能量、心理能量。五脏六腑,就是一条各类能量相互转化的自动化流水线。

“气”,是每个人在各个不同的生命阶段,实时所呈现的某种生存态势,这一态势,是由内而外的,而且是能代表过去、今天、将来一个时间段的形态与趋势;而“精”则是维系人生存的一种生理能量,是呈现每个人不同生存态势的基本能量;“神”则是提升生存态势的一种心理能量,同时也能排遣“精”这种生理能量,在其转化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负能量(心理熵),诸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给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精气神三者构成的人格结构,构成了生物能、生理能、心理能之间相互的转化相互的制约。

人,从汲取天地间各类生物能量,通过口腔、肠胃、脏腑各个器官的转化,让由生物能量转化成的“水谷之气”,生化为诸类生理能量、心理能量,这期间,需要有一个综合的能量输送、生化、排泄、转换系统。《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五脏中的脾与六腑中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担纲起了这一功能。

而五脏六腑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六腑中的三焦。焦者,从雥,从火。说文云:火所伤也。熏烤之意。引申为一种能量。西学东渐后,将西方物理学中的能量和机械功的衍生单位翻译为“焦耳”或“焦”,也是因为“焦”本身所具有的能量概念。《难经》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但是,三焦究竟是什么?在哪里?现代西方医学一直找不着三焦之所在。就像西方医学找不到传统医学经络之所在一样。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之胡桃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著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灵枢.本脏论》已著其厚薄缓结之状”。

从《黄帝内经》一直到后世的《类经附翼》,命门所指,没有定论。传统中医限于解剖学的落后,李时珍说命门“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云云,自然不足采信。但李时珍将三焦与命门合二为一,一原一委,一体一用,上通心肺,下通二肾,“藏精系胞”、“出纳腐熟”、“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等等概念,对后期赵献可、张景岳创立“命门学说”影响巨大。

同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三十四辛夷中则说:“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他认为,命门是两肾之间,它的窍位是鼻子。传统中医认为:目为肝窍,口为脾窍,耳为肾窍,舌为心窍,鼻为肺窍。李时珍将两鼻孔,看做是命门之窍。窍者,空也。这为“命门三焦”这个能量转换系统,找到了关键的出口。就像是锅炉的烟囱一样。人在呼吸之时,鼻窦为命门之窍,显然比鼻为肺之窍,对隔膜的沉降要求也更高。而这一要求,也决定了只有逆腹式呼吸,才能让呼吸更为深入绵长。由此可见,李时珍的命门与三焦一体一用,鼻窦为命门之窍的理论,为能量转换的阴阳颠倒法则,提供了理论基础。

《太极法说》分别在《人生太极解》《太极平准腰顶解》两目,都出现“两命门”一词。《人生太极解》云:“颅丁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也,兹为外也”,结合上文的脏腑内五行,此节讲的是人体头部的外五行。所以,此节“两命门也”句,应该是有衍文的。二水以为,完整的语句应该是:“鼻窦,两命门,土也”。此观点显然是采纳了李时珍“鼻为命门之窍”之论,一改传统中医理论“肺主鼻,在窍为鼻”的观点。《太极平准腰顶解》后半段,通常被句读成“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五言二十句的打油诗,而此节在田兆麟老师刊行的《太极拳手册》中,被句读作:“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这一句读,也可以从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得以证实。此书“太极拳之腰腿”一节中云:“太极拳老谱中云:‘车轮轮。命门一。纛摇有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练’,可见命门之重要也”。

我们仅仅从一门强身健体的功法角度,来考量传统健身方式的演进,从《易筋经》的揉膜到太极拳的知觉运动,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而这一飞跃的关键之处就是,人们开始将原先侧重的腹部的“玉环穴”,开始关注腰部的“命门”了。另外,人在呼吸之时,鼻窦为命门之窍,显然比鼻为肺之窍,对隔膜的沉降要求也更高。而这一要求,也决定了只有逆腹式呼吸,才能让呼吸更为深入绵长。

由此可见,李时珍的命门与三焦一体一用,鼻窦为命门之窍的理论,为让纯粹内壮的气功,得以巧妙的与武术形态相结合创造了理论基础;也让坐式、卧式的小周天功法,演进为任督统领、跷维相联的大周天功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将纯粹强身健体的运动形式,演进为“知觉运动”为核心训练体系的,身心合一、性命双修的人格完善体系。“十三势行工歌诀”之“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不管是“腰隙”还是“腰间”无不在强调太极拳中命门三焦的重要。

   

3、上下相随,左右相连,疏通能量与劲力的通道:

脏,古文作臟。臟者,藏也。凡善者必隐于内也。意思是说,五脏是五个肉做的仓库。腑者,府也,所藏之处也。《黄帝内经.素问》谓,“泻而不藏,受五脏浊气,名为传化之府”。意思是说,六腑,是一条肉做的自动化的生产车间。《黄帝内经.素问》还详细的描述了五脏六腑这一成品半成品车间与自动化生产车间的功能: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根据李时珍的命门与三焦“一体一用”的观点,三焦,是五脏六腑这条流水线所生产出来的三类产品,或者说是人体内在能量转化的三种状态,命门,则是这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中的生产流程。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程度越高,生产流水线的生产效率也越高。

下焦如渎,大凡与七情六欲相关的,是汲取五谷之气,转化为“精”的过程。中焦如沤,指的是中医所讲的“血气”,包括血与气。这里的气,古人又分成两类,滋养脏腑运行所需要的能量,叫做“营气”。另一类比较强悍,由内而外,敷于体表,像是电脑的防火墙,防卫外邪入侵。叫做“卫气”。沤,便是以精化气的过程。上焦如蒸,显然就是以气化神的阶段了,是身体的主人“神”,所需求的各类能量。

人体之中,奇正相生、由里及表的经络系统,为“命门三焦”的能量枢纽,相互转化能量,铺就了一整套完整的供应链。《黄帝内经.灵枢》对身体能量的供应链有详细的阐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腧者,古作俞。俞者,空中木为舟。意思是说,人身体里的各类“腧”,像是挖空木头,用作交通工具的独木舟。在五脏六腑这套肉做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中,腧,像是独木舟一样,川流在脏腑之间,用来输送脏腑这条流水线所产生的种种能量。五脏体系中,分别有五条叫做腧的独木舟,共有五五二十五条独木舟。六腑之中,各有六条叫做腧的独木舟,共有六六三十六条独木舟。《黄帝内经》还将这些叫做腧的独木舟,根据其在能量输送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成以下几大类: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些川流不息的独木舟,究竟在哪里?西方的解剖学为什么无法找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句话,像是一声棒喝,足以敲醒一直以来,孜孜以西方式实证思辨来找寻经络者的木瓜脑袋!《黄帝内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所有的经络,所有的井、荥、输、经、合,或三百六十五会的节之交,所有整套的供应链,其实都不是由皮、肉、筋、骨等器质性的器官所组成的,而是皮、肉、筋、骨等器质性的器官,它们相互之间的“空间”,构成了能量的通衢。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云:“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总为十五。”二十七类经络,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川流不息。“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十二正经像是沟渠,这些沟渠所流溢出来的能量,就会渗漏到奇经中。所以,奇经八脉更像是湖泽与运河,让十二正经的能量,相互补济,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蹻也,阳蹻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 ,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刚维也。阳蹻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蹻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蹻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督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

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阴蹻一脉,“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家师慰苍先生《“里开外合”试译》一文,从他个人七十年的太极拳学践行体验出发,其描述的内气运行的线路,其实正是循足少阴肾经,以疏通阴蹻一脉为契机,通过旋踝、合膝、裹裆、抽胯、收臀、敛腹(抱起丹田)、护肫、含胸,以及撑(送)腿、丹田落位(放开尾闾)、拔背顶劲、沉肩垂肘、坐腕伸(舒)指等的身法要领,旨在让身体阴侧肌肉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舒展开来,从而到达由下而上,由后而前,由内而外的“节节贯串”与“完整一气”,使得内气与劲力上下相随,左右相连,周身一家,以此来完成督、任、冲及其他诸脉的畅通,进而完成内气“大周天”的循环。孙禄堂的“入门九要”:塌、扣、提、顶、垂、裹、松、缩、起钻落翻,究其实讲的就是人在疏通奇经八脉时,身躯各部位的要领。

4、知觉运动,以提高五“官”为“神”的服务能力:

《说文解字》曰:“官:史,事君也”,封建官吏制度,直接为皇帝服务,由朝廷直接任命的,称之为“官”,其他由各级官员任命,“以治人者”,谓之“吏”。人身“五官”,眼、耳、鼻、舌、身,直接听命于我们身躯之“神”,为“神”服务,以色、声、香、味、触不同角度,为“神”收集提供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

太极拳对于眼睛与耳朵的要领:

太极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中”之“顾盼”二字,字面上虽只是对眼神的描述,其实全在耳朵与眼睛的相互转化之间。顾盼在上下相随,左右折叠,前进后退间,顾盼在每一动的转换间,顾盼在每一式的变化间,顾盼在动静之间,顾盼在劲断意连间。有顾盼,拳始有灵性,有顾盼,拳便生发气势。行拳走架,倘若不知耳朵在拳中的妙用者,难以登堂入室。眼睛与耳朵的交替转换,体现在劲力上,则为折叠。有上即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欲向上,即寓欲向下意,意欲向下,即寓欲向上意,前后左右,皆是如此。拳论云:“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体现在神态上,则为顾盼。拳的劲路转换,上下、前后、左右须有顾盼意,方见灵便,对手意气也随之左右。眼能所见,则手随眼动,视线不及处,则以耳听之。这便是太极拳所要求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另外,耳朵敛内、眼睛含外,“凝神听细雨”,此亦合仙道所谓“内视反听”之理。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李时珍将两鼻孔,看做是命门之窍,这显然要求呼吸时对隔膜的沉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呼吸更为深入绵长。苌乃周《苌氏武技书》描述身形要求,像是雄鸡打鸣,“卷尾引颈”,“如象卷鼻”,如是方能“吞气如吞川”,直透“鼻为命门之窍”的玄机。

太极拳对于舌的要求,与仙道之学要领相同。任督二脉,上交会于口腔,下交会于会阴。舌尖轻抵上颚,谷道微敛,鹊桥相连,阴阳交泰,津液自生,此为“金津玉液”。舌抵上颚,要轻,如开关,两端轻轻一碰,电流就能贯通。津液下咽,舌尖自然呈抵颚态。津液内含消化酶、溶菌酶,有助消化,宜分口咽下。否则,“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口干舌燥,有害身心。

《太极法说》反复强调了一个概念“知觉运动”:“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阶及神明矣”、“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己不易也”。

知觉运动,作为逻辑概念,最早是朱熹注释《孟子.告子》时所提出来的,戴东原批驳朱熹的观点,他在《绪言》中以答问形式,首次为“知觉运动”做了逻辑上严密的判定。他说:“知觉运动者……此生生之机原于天地者也,而其本受之气,与所资以养者之气则不同。所资以养者之气,虽由外而入,大致以本受之气召之……气运而形不动者,卉木是也;凡有血气者,皆形能动者也。由其成性各殊,故形质各殊,则其形质之动,而为百体之用者,利用不利用亦殊。知觉云者,如寐而寤曰觉,心之所通曰知,百体皆能觉,而心之知觉为大。凡相忘于习则不觉,见异焉乃觉。鱼相忘于水,其非生于水者,不能相忘于水也,则觉不觉亦有殊致矣。”

简言之:觉,乃大脑皮层对外界事物的第一感受。《黄帝内经》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这是心以任物的阶段,是一种意志。而知,则是深思熟虑后,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判断和处理。《黄帝内经》云:“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由觉而知,是任物到处物的飞跃。表面上没有动静,内在在流行变化,称之为运。动,乃形体上的变化。知觉运动者,此生生之机原于天地者也。《固有分明法》云:“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虽然是固有之良,但往往相忘于习,则不觉,见异焉,乃觉。就像是鱼一样,悠游在水里,它就无法感知水的存在,人生活在空气之中,也感受不到来自空气的浮力与阻力一样。《固有分明法》接着分析道:“思及此,是人孰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戴东原认为:“血气心知有自具之能:口能辨味,耳能辨声,目能辨色,心能辨夫理义”。他认为动、植物虽也有知觉运动,但人,本受之气、所资以生之气不同。只有人才能认知自然规律的理和作为道德规律的理,就像味道与声色一样,可以被人类所认识。人在不断提高认知的前提下,“心之神明,于事物成足以知其不易之则,譬有光皆能照。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谬也!”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精爽”进到“神明”的过程,“精爽”的过程,先自知,后知人,尺寸分毫,由尺及寸,由寸及分及毫,允文允武、允圣允神,当阶入“聪明睿圣”时,“心之精爽,有思则通……精爽有蔽隔而不能通之时,及其无蔽隔,无弗通,乃以神明称之”。《太极法说》自始自终贯穿了戴东原的知觉运动理念。

眼耳鼻舌身,“五官”的工作能力提高之后,我们身躯的主人“神”,才真正阶及戴东原所说的“无蔽隔,无弗通,乃以神明称之”的神明境界。那么,我们的推手,就不是以颟顸逞强为能,更非呈角力相扑之技。而是在相互的粘黏连随之中,克服顶匾丢抗之病,去觉知对手劲力的大小、方向、目标,甚至在对手劲力之将发而未发、预动而未动的端倪,去把握对手的运与动。“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甚则为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的的思的,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5、颠倒阴阳,提高人身奇恒之府的效能: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历来医家对于奇恒之府中,只列“女子胞”,而不列男子精室,颇多异议。《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正好对此疑惑做了详尽的解答:“身之阳,男也。身之阴,女也。然皆于身中矣。男之身,祗一阳,男全体皆阴女。以一阳,採战全体之阴女,故云一阳复始。”从丹道的角度而论,人的身体中,无论男女,除了一阳真气,属阳,称作为“男”之外,身上其他所有部位都属阴,称之为“女”。一阳真气,在身体之中,阴阳交融,相互作用,谓之“採战”。云房先生钟离权云:“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这一阳,仙道或称黄芽,或呼玄珠,或名真铅,或唤阳精,列代仙道图集,都作隐语,邱长春曾说,此阳“虽是房中得之,而非御女之术…但着在形体上摸索皆不是,亦不可离形体而向外寻求”。此阳在武术图集中,也鲜有论及,而孙禄堂前辈在《拳意述真》第八章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中,却详尽的描述了真阳萌动时,他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异常珍贵,可供习练者参考:

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

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

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

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动作,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

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

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

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

前些年,二水在协助家师整理他的拳学札记中,见有《化劲的高阶阶段,情绪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一则,家师完整的手抄了孙禄堂前辈上述文辞,且在文后加以案语云:“此则显然是因为练拳而提高了情绪,而情绪的推高,又能活跃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如内分泌系统,包括脑垂体性腺的分泌,因而出现了性兴奋。当意注到行转法轮(佛家语,也即道家所谓的小周天)引导内气沉纳于丹田后,性兴奋受到抑制,因而阳即收缩。”二水对此也深有感触,就此体验,曾与家师作过详谈,家师静静的听完二水的述说,始解颐,后首肯说:“这才叫气沉丹田!坊间把丹田功夫,误解为挺着一个大肚子了。练拳到真阳发动,仙道称作灵丹入鼎,才开始能结胎育婴了。练到这里,才可以说有一点以假修真,以拳入道的意思了!”“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仙道隐语,诚真实不虚矣!于是,二水在辑录家师《雪涔廔太极传心录》时,也完整的将孙老前辈的原文及家师的案语,一并编入在“札记”一节中。

人体全身皆阴,因此,仙道的“周天火候”,以“八”为阴之大数,身中脊椎,各以天地人划分成三块,每块“八“数,合为二十四椎,以应二十四节气,每节气三侯,合计七十二候,以应天象在人体内的运用。火者,心火降服之后,集于会阴,以应七十二候之“冬至三侯”。此时,阴尽而一阳初生,此初生之“阳”,谓之真阳,此火,乃是真火。此阳,沿着二十四椎,逆行而上,或羊车,或鹿车,或牛车,日夜不分,天机不动,过三关,经九转,完成一个循环,以合天象一年七十二候之数,是谓之“周天火候”。《对待用功法守中土》的“中土”,其实便是一味真火赖以筑基的丹炉,便是一阳真气得以採战,赖以结胎的“女子胞”。《黄庭经》所说的“黄庭”,黄,五行土色,土,位于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之“中央”。庭,宫中也。身,是“神之舍”,黄庭,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身躯的主宰之“神”,所居住的宫殿。

   倘若说人身的五脏六腑,是人体能量的生产流水线和能量的转化枢纽,那么由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组成的奇恒之腑,便是人体精气神的精加工车间。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结胎于女子胞中,谓之“元精”。通过一阳真气,两精与之相博,生化为“元气”。此元气,非营卫之气,而是通过胆、脉,沿着二十四椎,顺应二十四节气,周天火候,逆行而上,布及周身。此或孟子所谓“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洗髓经》通关诀有云:“通关一法,非驾阴阳二蹻不行。阴阳二蹻,乃水之河车,火之轮车,一身气道之枢纽”、“坐定之际,检点鼻息。一吸入底,一呼即起。呼吸一周,流通灌溉。如波急流,如泉喷吸。上下回环,周流不已”。由此浩然之气,方能结胎为“元神”。吕祖秘注《道德经释义》在注解“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节时,说:“一个幻身,只有中之内一点灵气,四肢百骸,皆是无用…神灵所居,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地,只在虚灵不昧一点真性之中…空谷之处,在于幻身之中。幻身常无,神乃纯一。神一,而性命方来朝宗。性命合,而魂魄潜迹,收来入神,方能灵光。灵光一现,便是慧照。慧照无间,才是绵绵若存,使之不穷,用之不竭。”

《阴阳颠倒解》更是从阴阳、乾坤、天地、日月、水火、坎离、卷放、出入、蓄发、对待、开合、君臣、骨肉、体用、理气、身心、文武、尽性立命、方圆、呼吸、上下、进退、正隅等层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太极阴阳颠倒之理。条分缕析,曲诚天人同体之理。文中还详实的描述了太极拳学一应天地之道,颠倒阴阳,降龙伏虎的修炼过程:“如火炎上,水润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永渗漏。此所为水火既済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性命圭旨》的“火候崇正图”注:“真橐籥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丘处机云:“真火者,我之神也。而与天地之神,虚空之神,同其神也。真候者,我之息也。而与天地之息,虚空之息,同其息也”。

   吸气时腰背拔伸而不变形,而胸腹内陷,呼气时复原,此时的一吸一呼,犹如一只一半由木板、一半由牛皮制成的风箱。“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只有当口鼻之息,渐深渐长,渐匀渐绵,海底真阳萌动引发两脚底、两掌心的虚实转化与吸提呼放之后,孙老前辈所言“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此时,口鼻之息,逐渐替之以“踵息”,人生的小天地,所谓的橐籥,所谓的鼎炉,所谓的火候,一一皆与天地宇宙同呼同吸,所谓的刀圭金丹,也无非只是在太极拳践行过程中,掌握命门三焦一体一用,鼻子与命门一张一弛之后,通过调息,锻炼与神往来的魂,与并精出入的魄。而当以魂摄魄,聚精会神,火候神息之后,“元神”,或许就像是电脑的软件,才能让原本随时有可能魂飞魄散的“心”打包,上传在云端。之后,当“身”这台电脑硬件彻底坏了,躯体腐朽之后,新的电脑硬件能够因缘际会,再从云端下载那颗不朽的“心”。这才能与天地、与虚空同神同息了。这或许就是叔孙豹所谓的“死而不朽”。这或许就是孟子所谓的冲塞天地的浩然之气。这或许便是仙道的本体虚空,超出三界。这或许便是佛学的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这才是“执中”、“守中”、“空中”!

上一篇:

太极拳学的一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