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层:太极刀
三、离门功法
杨氏太极刀是杨氏太极拳拳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刀制与刀法均有杨氏独到之处。与陈氏所习练之春秋刀大相异趣。
叶大密老师早期从杨澄甫老师学得杨氏刀法,晚年嘱咐金仁霖老师整理太极刀谱。金仁霖老师为郑重起见,令属下三位学生分别从别师处学得田兆麟、武汇川、褚桂亭、傅钟文四家之传,遂与叶师之传相参校,藉此将杨氏太极刀法顺理一通,“顺序一依原歌诀词句先后次第,名称则多取之于用法,部分袭用歌诀辞句内容或会意其含义者”,斟酌再三,于1973年6月22日,将定稿交与叶大密老师手中。三个月之后,叶大密老师辞世。金仁霖老师虽如约成稿,未能在叶大密老师尊前亲演一通刀架,其心犹有戚戚焉。诚如金老师谱跋所言,此刀谱“虽不能云已集诸家之大成,然较之市间所传泛泛者,自有霄壤之别也”。但金仁霖老师一直视此刀谱为叶派之遗珍,未敢轻以传授。
第六层:太极剑
六、坎门功法
李亦畲手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无剑法,陈氏拳谱中也无剑法。由此可见,杨露禅时期的杨氏拳械体系里,尚不具备太极剑。陈秀峰一脉传抄的拳谱中也无太极剑谱,吴氏全佑一脉传承的拳械中虽有太极剑法,却与杨氏太极剑大相异趣。此也足证杨氏在杨班侯传授的拳械体系里也尚不具备太极剑。或云杨氏太极剑始传自杨健侯先生。杨氏传抄的太极剑歌诀:“剑法从来不易传,如龙似虹最幽玄。倘若砍伐如刀式,笑死三丰老剑仙。”实系从吴修龄《手臂录》之“后剑诀”中化出。
1971年9月15日,时年八十四岁的叶大密老师以杨澄甫老师亲授的太极剑套路为基本框架,在杨氏剑法“撩、拦、叩、拨、摇、挑、轮、扫”八法的基础上,加上“剑仙”李景林所授武当对手剑“击、崩、点、刺、抽、带、提、格、劈、截、洗、压、搅”十三剑法,合计剑法二十一字,删定式势五十七式,旧瓶诚良器,新酒有异香。
第七层:拳架第三节
七、艮门功法
艮门功法,选取金仁霖老师传授的“新架子”第三节拳架作为进阶教程,以第二节拳架的十字手为起势,至第三个十字手后的合太极、无极式还原为收势,合计四十八个式势,其中重复动作三十二势。重复动作的衔接与运化,像是音乐里的重奏与变奏,合乎音韵之美。
拳学的进阶,训练劲路的过程,从调节己身每一关节着手,节节贯穿,节节对拉拔长开始顺着身躯一步步的由下而上的内开外合。到了调控一己的意气,遵循身形的规矩与法度,让意气沿着二十四节脊椎一节节的上行。最后忘记一己之身形间架与意气法度,逐渐渐入调控自己的内心,乃臻无我之境。艮卦所揭示的艮背行庭,到了“不获其身”“不见其人”,其实是揭示了拳学进阶过程,身体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的实修,实际上已经演进为儒家修为中最为重要的内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