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4 19:31 星期一
随风14:41:15
居士你好!请问气帖背该怎理解
oО二水居士Оo 14:42:22
“动牵往来气贴背”是太极拳论很经典的拳论
因为很经典,所以历来有很多名家对此有所解释和发挥
γ⌒_⌒γ 14:45:03
今天可以好好的听师父说了。
泰 14:45:22
“牵动往来气贴背”我怎么感觉有点循环鼓荡的意思。呵呵……纯粹个人感觉。
牵动往来感觉就是太极图阴阳两仪相互斗争似的。呵呵……
oО二水居士Оo 14:46:01
确实有循环鼓荡的含义在里面
随风 14:47:03
问过一个朋友,他的解释是练过气功就不难理解,可惜我没练过啊
oО二水居士Оo 14:47:44
此谱出自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
我们先得找到武禹襄老先生当时的语意环境,再来准确的把握这谱的含义
这是郝和珍藏本的原文
oО二水居士Оo 14:53:10
原文是: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oО二水居士Оo 14:58:01
显然,这珍藏本的语句与散佚在网络上的文字,还是有所不同的
从这段文字的语意环境来分析武禹襄老先生的意思,也许就比较清晰一些了
老先生一直在阐述着“动静”的关系
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先生四个层面的动静概念
oО二水居士Оo 15:03:07
第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太极拳在运动中的完整一气。意思是说,太极拳运动绝对不是呈手足之能。
第二,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静中寓动,动中寓静。这是动静之机的概念了。把握这动静生发之先机,方能在动静变化生息中掌握调控权。
第三,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
这段深入分析了动的具体操作方式,以及操作时所应注意的事项。这段话,二水稍后再谈体悟。
老先生通过具体分析“动”的操作方式,也印证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两层含义。毕竟是进士世家啊。为人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的:))
第四,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这句沿用《吳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內实精神,外示安仪”语。阐述了正确把握“动静”之后,在身法中的功效。
oО二水居士Оo 15:17:28
二水唱独角戏了
随风 15:17:55
在认真地听呢
拳 15:18:03
都在听讲呢
γ⌒_⌒γ 15:18:24
在听
oО二水居士Оo 15:19:11
那么,接下来二水还是回复到具体操作层面上的“动静”来。
这“一动无有不动”也好,“视动犹静”也好,究竟应该是一种这么样的运动呢?
老先生就这个问题谈了四个要点
oО二水居士Оo 15:20:52
第一:动牵往来。
显然,老先生着意于“动”来讲静的。这是太极拳区别与纯气功的特征之一么。
就这动字,老先生惜墨如金,只一“牵”字,形象的描述了这一“动态”特征。
但是这“牵”字是还仅只是对动态的描述,而不是动作要领
所以,老先生生怕别人误解,着“往来”两字来进一步描述动之“牵”意
oО二水居士Оo 15:29:45
怎么样的动作要领才能达到“动牵往来”的状态呢?
杨家“抽”字,也许就更为精确一些。
象是自行车的软管刹车线装置一样
这根软管,必须沿着车身安装着,某些点,必须事先固定着
软管内的钢丝抽动,软管不见其动,而且固定的某些点发挥着传导作用
这种传导作用,或放大着劲力的功效,或减少着劲力的功效。
这“往来”之所以不是“俯仰”,在于只是脚踝骨在带动着身躯的整体位移
oО二水居士Оo 15:36:30
第二,气贴背。
这是最容易误解的一句话
误解的原因,诚然是有摸不着的“气”字所造成的
但是,这“气”绝对不是老先生故意卖关子。
二水以为,这句拳论,依然是在描述“动牵往来”后的动作状态
也不是具体的练功要求
倘若说是练功要求,不妨简单的将“气”改作“胸腹”两字
意思是说,身体内的“软管刹车装置”应该通过某些定位点的相对不动,而尽量的让“胸腹贴腰背”或者说阴侧肌肉贴阳侧肌肉,来达到“动牵往来”“气贴背”的状态。
oО二水居士Оo 15:46:10
第三,敛入脊骨。
这是对“胸腹贴腰背”程度上要求。当我们极力的让自己的阴侧肌肉贴近阳侧肌肉之后,我们的身上的“气”会有“敛入脊骨”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与有些拳论所谈到的“龙搜骨”比较接近。
二水曾经用儿时玩的滚铁圈的游戏来描述或这种状态
当我们把自己的阴侧肌肉贴近阳侧肌肉之后,我们身前就会形成一个无形的大铁圈。而我们的中轴,就象是勾着这个无形大铁圈在滚动的一杆铁杆
内功拳讲究的“守中”、“用中”、“打中”就是指这杆铁杆
泰 15:49:10
水平的大铁圈还是立着的大铁圈?
oО二水居士Оo 15:50:00
儿时的滚铁圈是立着的大铁圈
但是身体无形的铁圈,也许是一个无形的铁球:))
二水喜欢将这个球称作是太极阴阳球:))
泰 15:51:32
是这样的?
oО二水居士Оo 15:51:52
是啊
γ⌒_⌒γ 15:53:42
这个东东我玩过。
oО二水居士Оo 15:54:26
根据儿时玩铁拳的经验,因为铁杆与铁圈之间只是稍稍有些挂着的,你玩时,必须心静,浮躁不得的
稍有不慎,铁圈就掉的
泰 15:55:31
嗯,快了慢了都不行。慢了要脱力,快了铁圈要飞出去,管不住了。
oО二水居士Оo 15:56:06
这就是老先生讲的第四点要求了:要静。
泰 15:56:08
适当地推一推,铁圈就可以保持速度和方向继续向前。以前都是找废旧自行车轮子来玩儿的。哈哈
oО二水居士Оo 15:56:18
是啊
其实,人身上的某些点也是象这铁杆一样,只是稍稍的勾着这个无形的大球
稍有不慎,就无法引动这个球体的
oО二水居士Оo 15:58:48
二水的体悟只能谈到这里了
把老先生完整的一句话,拆得支离破碎了
泰 15:59:53
抽贴靠的动力来源,恐怕很多人把骨头当杆子,但是却不知道力从何来了。筋肉如果不主动运动,杆子也是不会动的。
随风16:00:40
水平不到啊!听起来有点晕晕的。居士,我是个初学者,看了沈寿的拳论,说到站桩时吸气气帖背,所以有此一问,能否从初学的角度加以指导一下
oО二水居士Оo 16:00:52
筋肉如果不主动运动,这杆子无法独立于躯体灵动的
吸气气帖背的练法,二水不懂了:))
随风. 16:02:30
他说吸气时气帖背,呼气时气沉丹田
oО二水居士Оo 16:02:32
初学的角度,只要将这句话改作“胸腹贴腰背”就可以了
随风 16:02:55
与松腹有矛盾吗
oО二水居士Оo 16:03:07
二水因为是初学,所以,二水理解不了过于神秘的东东
也只是就身躯谈身躯
“胸腹贴腰背”,也不是硬的并着,是松的内贴
重名的真多 2006-12-19 14:40
先生可不可以说一下什么是坤六断?
有的人说用半圈打人不知是什么意思?
mimanga 2006-12-20 20:28
新生报到,二水居士先生多关照.
请问“胸腹贴腰背”,是用意还是要形.还是都有?谢谢!
二水居士 2006-12-22 13:39
欢迎mimanga光临一多庐!
“胸腹贴腰背”,在二水看来,应该是有形的,而且是以"意"带动下的"形":))
二水居士 2006-12-22 13:51
坤六断,只是一些喜欢用周易说拳的人的说辞:))
二水以前的一段文字:
中正安舒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满身便利。中正二字,各有深意。三丹田由一中轴贯穿,如“丰”字狼毫。便能泼墨挥洒,洋洋得意。 是为“中”。“正”,则准星对齐,目标明确。所谓“尾闾如行舟之舵。”
三丹田的一分一合,生息八卦劲路。
六断:眼球、乳头、肾。指的是阴面气血通畅过程中三关的“开”。所谓“坤六断”者也。三连:肩圈、胯圈、膝盖圈。指的是劲路在阳面经过此三圈时的“合”。 三关一竖、三关一长、三关前长、三关后撤... 凡此中轴如莽涌动,气象顿生。 所谓“乾三连”者也。 中轴变换,在阴为“脚踵 -- 会阴 -- 百会”一线,在阳为“涌泉 -- 会阴--囟门”一线。两线变换,如双龙戏珠。珠者,拳势所致,身外鹄星一闪,如呼云邀月。情景所致,气氛浓烈,一问一答,感人感己。
mimanga 2006-12-27 21:43
二水居士先生你好
我用“胸腹贴腰背”的方法打杨式85式太极拳,感觉身形上饱满了,腰背和两手臂外侧似乎在一个弧面上.但是在关节放松上,下肢沉稳上的感觉不如以前好.请先生指正.谢谢.
二水居士 2006-12-30 14:27
mimanga 先生说的现象,在很多学员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平素里与二水一起玩拳的朋友,或多或少有些其他拳种的基础,他们觉得二水的一些基本功训练法不错,也就跟着练练。单练很有感觉,但是一旦结合他们的拳架,就显得别扭了。一般而言,二水建议不妨先将两种分开来训练,不要急于去叠加。
二水理解的太极拳是一个大的熔炉,只要到了一定的火候与温度,一切都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