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界孔门–陈微明

陈微明(1881-1958),原名曾德,字慎先。读《离骚》,慕屈原(名正则,字灵均)之为人,易名曾则,改字天均。湖北浠水人,出生在北京一个累世为儒的家庭。



他的曾祖父陈沆(1785-1826),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181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还担任过广东省大主考,礼部会试考官等。秋舫先生“以诗文雄海内”,与魏源、龚自珍、包世臣等友善,交往甚密。祖父陈廷经(1804-1877),字执夫,号小舫。从小随父在京城时,师从魏源(1794-1857)课读,通经世大略,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进士。早年淡于仕进,乐江南山水,徜徉木渎之间,五十始入都,供职擢御史,官至内阁侍读学士,为人耿直,抨弹不避权贵,所劾去者有四督、五抚、六藩司。曾上书具陈边疆各省制外夷之法,弹劾太监安德海奸佞骄横。屡疏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诸人,才可大受。上书设立同文馆,建江南造船厂等。晚年日课金刚经,精易数,感异梦,悟前身事,遂自号梦迦叶居士。父亲陈恩浦(1858-1922),字子青,以国学生,捐得中书科中书。母亲周保珊(1854-1924),字佩云,系前漕运总督周恒祺家的千金。


  微明先生,二岁时随家人回武昌生活。二十一岁时,与仲兄陈曾寿、三弟陈曾矩同举湖北乡试孝廉。二十四岁,发妻范氏难产离世,同年,科举废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举家从武昌迁移上海,后又蛰居杭州,漂泊于北京、杭州、上海之间,颠沛流离,国变家难,历经生活的种种磨砺,他的人生轨迹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仿佛一夜之间,微明先生发现二十来年的愤发激励,慷慨有为,统统被时代的洪流荡涤殆尽,他的心思一下子变得虚空宁寂,他不想再向前去往那里,也不知道哪里才是他应该去到的地方;他想去那里,随即又速速归来,却也从不知道自己曾经停留的哪里;他觉得自己已经在这人世间来来往往走了好几遍了,却并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庄子“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句,“不知其所至”、“不知其所止”、“不知其所终”,三个不知,三个疑问,彻底的让他反思自己以往的人生之路,也由此深深触动了微明先生的灵魂,从此他以“寥志”为号,内心也开始由儒学而逐渐转入到了老庄之道。



他曾在杭州求是书院,担任过舆地学教授,在北京京师五城学堂教过《左传》,去优级师范学校教过国文诸子学。他还担任过清史馆编修,还在严复家做过家教,也在胡雪岩的侄儿胡藻青家做过家教。后来遇到完县孙禄堂先生,学得形意拳、八卦掌,遇到永年杨澄甫先生,学得太极拳。从此,太极拳,开始真正改变他的一生。后来,他取《老子》“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句,以“微明”自号,鬻拳江湖,取《老子》“专气致柔”之意,于1925年在沪上创立“致柔拳社”。从此,微明先生以文入武,以武入道,乃至最终走上性命之学的践行之路。


  致柔拳社创立以来,社员从十几人,数十人,发展到数百人,数千人,拳社地址,也随着拳社不断的扩充规模,从原先的福煦路民厚里六百零八号,迁入李诵淸堂路二百二十五号,再迁址至七浦路二百八十八号,乃至最后长期租借西藏路四百八十号宁波旅沪同乡会,各类专项培训班、分社也应用而生。譬如山西路二二五号及西武昌路十四号,开设的女子体育师范班、苏州大郎桥巷二十六号陆宅开设的致柔拳社苏州分社、愚园路十六号的女子国术社、莫干山菜根香饭店后所设立的致柔拳社莫干山分社、致柔拳社广州分社等等,前后师从他学拳的人不下万人。有一位皇帝、两位民国总理大臣曾向他学拳,沪上工商界、文艺界精英,党国政要,乃至市井商贾、负贩狗屠,汇聚在他拳社,“自贵人达官、文儒武士、工商百业、僧道九流、舆台厮卒、中外国之士女从之游者,无虑数千人”,“陈微明”三字,几乎成了沪上、乃至大江南北喜好太极拳者所心仪之名号,“致柔拳社”的招牌,几乎成了沪上、乃至大江南北喜好太极拳者所心仪之圣殿。吴志青《太极正宗》一书盛赞微明先生:“广事授徒,大有孔门之盛况,并著《太极拳术》一书风行全国。盖此时代,可谓太极拳之黄金时代也”。孙禄堂先生在沪上,曾公开对武术界各派人士说,倘若不是陈微明创立致柔拳社,提倡武术,怎么可能有而今这样发达的局面呢,“吾人皆应感激微明之意也”。陈微明先生与他的致柔拳社,为民国年间开太极拳之盛,厥功至伟。



分别刊行于1925年、1928年、1929年的《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三书,是微明先生总结拳学理论以及教学经验而编著的教材。在微明先生看来,内家拳,术技也,而源于道,“明乎道者,其学易而功深,非鲁莽躁急者,所能强为也”,尤其是此太极拳三册专著,阐明“专气致柔”之旨,动静交修之法,书成风行,一版再版,洛阳纸贵,成为当时太极拳界经典的拳学著作。

《太极拳术》,由郑孝胥题签书名。版权页署:著者陈微明,发行者致柔拳社,印刷者为中华书局。代售处为:大马路华德钟表行、棋盘街启新书店及各大书坊。版权页不署版次,所以无从确知初版的年月以及再版的版数。孙绍濂序言称:“先生蓄道德,能文章,曾任清史馆纂修,以杨先生口授之太极拳,笔述成书,多所阐发,稿赠杨先生以酬答之。杨先生藏之数年,不以付梓。余与秦君光昭、王君鼎元、岑君希天闻之,请先生怂恿出之,以传于世。先生书往,杨先生欣然寄稿,并图五十余幅”,由此看见,此书应该是微明先生在北京,向杨澄甫老师学拳时所编著,原本是为报答杨澄甫授拳之恩,而将书稿赠予杨澄甫老师的。后来一方面因为杨澄甫老师得此稿后,也没有出版的计划,另一方面,微明先生在沪上开设致柔拳社之后,学员也急需教材,孙绍濂与秦光昭、王鼎元、岑希天等早期的学员,就“请先生怂恿出之”。于是微明先生写信给杨澄甫后,杨澄甫老师便将书稿寄了回来,并且还附上了杨澄甫老师五十余幅中年拳照。由此可知“乙丑六月”(1925年6月),应该微明先生收到杨澄甫老师书稿的时间。



1925年10月3日《申報》刊陈志进先生撰稿的新书出版预告,云:“太极拳术,为却病延年最无流弊之运动,自广平杨露禅先生至京师传授弟子,学者渐多。然中国武术传授之际,师徒之分极严,心有不明,不敢问也。必须为师者高兴之时,为弟子说其大意。杨少侯尝言,往往年余只能见其伯父班侯练习拳架一次,实难以揣摩。故杨氏所授之弟子,派衍流传,其拳架又微有出入,盖己不能得其正确之姿势也。惟健侯幼子澄甫,因钟爱,故极用心敎授之。故欲学太极拳之正确姿势,当以澄甫之拳架为准。以其开展中正,处处动腰,无微不到也。陈微明君从学于澄甫先生,精研者七八载。而近世风气与前大不相同。往时学拳者,多属不字之辈。只知下苦功,不知用脑力。太极拳精微奥妙,非用脑力,不能得其深意。微明君以文人,注意于此,澄甫又加以青眼。问省既格外详细,传者自不能不悉心指导。微明遂将澄甫先生口授之太极拳术,笔之于书。又请澄甫亲自摄影,其缺者,微明又补照之,又与余合摄推手之图,共六十余幅,加以说明,至详且尽。又将王宗岳《太极拳论》,详加注释,微妙之理,发衅无余。现付中华书局刷印,不日即可出版。余知此书之出,拳术界当放一大光明也,特不惮烦,介绍于世之好武术者。”

 1925年10月19日,《申报》接杭州中华书局来函,发布“武当嫡派《太极拳术》出版”的书讯,称:“此书乃广平杨澄甫口授,鄂陈微明笔述,内有钢版图式六十余幅,加以说明,至精至详。后附王岳宗《太极拳论》,微明君注释,微妙之理,发挥无余。前有冯蒿庵、朱古徽、王病山、陈散原诸名人题词,诚内家拳术最有价值之书也。实价八角。总发行处:西摩路北致柔拳社。分售处:北京路佛经流通处、棋盘街中华书局及各大书坊。”由此可证,初版时间为1925年10月3日至10月19日间。初版的书价为大洋八角。

此次校释,就太极拳动作描述部分,只是纠正了动作与照片不符处,另外对于文字描述容易误读、误解处,稍加注释说明,其他一依原著。读者倘若想进一步研讨杨澄甫老师的拳势变化,可以将此本与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和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两书,相互参阅。后附王岳宗《太极拳论》,微明先生的注释,由于语境的变化,便于现今的阅读习惯,二水适当添加了自己的一些拳学体悟。后辈如我等,无缘得窥微明先生丰姿,无缘秉受微明先生亲炙,“貂不足,狗尾续”,在所难免焉。微明先生以为,太极拳的拳技原理,契合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所以,他将老子《道德经》中与太极拳拳技原理相吻合的经典论说,逐一摘录,并以太极拳的讲论予以微显阐幽,名之为《太极合老说》。二水参合自身的拳学体悟,略作诠释,读者谅不以续貂为唐突也。


《太极剑附太极长拳》,由郑孝胥题签书名,李景林题写“剑光凌云”,吴江钱崇威、泾县胡韫玉、求物治斋主人黄太玄作序。后附太极长拳及太极拳名人轶事。另有陈志进著“太极拳与各种运动之比较”、“太极拳之品格功用”两文。此书版权页署:著者陈微明,发行者致柔拳社,印刷者中华书局。代售处为:中华书局及各大书坊。


此书出版后,微明先生弟子严履彬,曾遵师嘱,对《太极剑术》数势,都有补正。1959年10月微明先生弟子梁溪荣如鹤先生,从严履彬赠贻同学张海东的抄本中,抄录后,赠贻李祖定。李祖定系微明先生女婿,他与微明先生女儿陈邦勤夫妇两人,曾从家师慰苍先生学习太极拳,李祖定先生又将此补正稿,抄赠家师。此次校释,将严履彬补正的数势一一予以补入。另外纠正了胡朴安先生序言中所引颜习斋“折竹为剑舞”事。并将《考工记》、《典论.自序》、《颜习斋先生年谱》、《颜习斋先生传》等相关资料一一补入,以供谈助。微明先生曾得李景林武当对剑之法相授,他曾希望等待他“习之精熟,再述为书,以饷世人”,可惜哲人已逝,斯技亦已空谷幽兰。此次校释,二水以武当对手剑中“击、崩、点、刺、抽、带、提、格、劈、截、洗、压、搅”十三势,以释解微明先生剑势中相应的式势,虽未能一酬其幽兰之芬芳,亦合掌作拍,以期空谷之回响也。另外,此次校释的《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三书,均系借用家师慰苍先生的藏书作为底本,谨此向家师慰苍先生表示谢意!

 《太极答问附单式练法》,由微明先生自己题签书名。版权页署:著者陈微明,发行者致柔拳社,印刷者中华书局。代售处为:棋盘街启新书店、大马路华德钟表行、各大书坊。版权页也无版次印数。李景林题写“剖析毫芒”,褚民谊题写“柔能克刚”,微明先生自序。内容以问答形式,分作“太极拳源流之补遗及小说之辩正”、“太极拳之姿式”、“太极拳之推手”、“太极拳之散手”、“太极拳之劲”、“太极拳之导引及静坐法”、“学太极拳者之体格及成就”、“太极拳之效益”、“太极拳之单式练法”等几大类,就初学者相关问题,逐一加以详细解答。尤其是“太极拳之推手”一节,微明先生首次简要的为“听劲”下了一个定义:“知觉对方用力之方向、长短,谓之听劲”。从此“听劲”一词,成为太极拳推手训练中,最为经典的理论。后附“致柔拳社简章”、“致柔拳社出外教授简章”、“致柔拳社三年毕业课程”,实系研究致柔拳社重要的文献资料。

1929年10月31日《申报》刊发此书广告:“致柔拳社社长陈微明君,近著《太极答问》一书,对于太极拳精妙之意,闸发无遗。其目录分为流流、事实、姿势、推手、散手、导引、静坐、练太极拳者之体格、效益、单式练法、多种单式练法,专为远方不能入社者而作,为全国人普及练习,无师而可以明了,实具绝对之热心。闻此书业已付印,不久即可出出版云”。由此可证初版应该在1929年11月间。而从此书六届毕业生名录可证,此本系1935年11月刊行的第四版。1935年11月14日《申报》载:“陈微明著《太极拳术》、《太极答问》、《太极剑》等书,出版以来,风行全国。现又四版出书。《太极拳术》增图百数十幅,与电影无异,为学太极拳者最好之模范。《太极答问》,内分姿势、推手、散手、论劲、静坐等目,于太极拳之精微,阐发无遗,欲深造者,不可不看。并有单式练法,可以无师自习。《太极剑》附有名人轶事,最饶兴趣。默新书局、千顷堂、中华照相馆,及致柔拳社有寄售”。



此次校释,补充了雍正曹秉仁纂修《宁波府志》、黄宗羲《南雷文定集》之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学箕初稿》中的《王征南先生传》、《三丰全书》拳技派、《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许宣平、夫子李、程灵洗、宋仲殊等资料,以及《侠义英雄传》所载杨班侯事,以助谈资。涉及太极拳技、推手等答问,二水也参合自身的体悟,多有阐发。并将后附之“致柔拳社社员姓名录”、“出外教授姓名录”、第一届至第六届毕业生姓名、“苏州分社社员姓名实录”、“广州分社姓名录”、“广州公安局、广州总司令部、广州总司令部”等之名录中,姓名稽考者,一一加以补注,对于研究致柔拳社历史,实系不可或缺的资料。


微明先生自创立致柔拳社以来,教学相长,在传授拳艺的同时,他也深受致柔拳社社员,诸如关絅之、江味农、谢泗亭、沈星叔、赵云韶、释常惺、陈元白、赵炎午、欧阳正明、持松等沪上佛学居士、高僧大德的耳闻目染。微明先生由此开始接触佛学。他先后与金山活佛妙善法师、白普仁喇嘛结缘,1937年逢能海上师来沪上设金刚道场,微明先生“受戒因缘到”,由此而皈依佛学。赵朴初先生也在微明先生的致柔拳社与佛学结缘,并且结识了微明先生的侄女陈邦织,两人缘结并蒂,牵手走完一生。


  微明先生于学,无所不窥,自小学经史诸子,百家之言,旁及内典道藏,天文舆地历算,法帖图画之书,无不穷究。他喜好古文辞,出入周秦两汉唐宋诸大家,辅加他醇厚的德性,超远的襟怀,他的文辞,感人至深。所著《清宫二年纪》、《慈禧外纪》、《欧洲战纪初编》、《欧洲战纪二编》、《文体讲义》、《训诂讲义》、《音韵讲义》等书,皆风靡一时。定居沪上后,又相继出版《海云楼文集》、《御诗楼续稿》、《双桐一桂轩续稿》,多收抒发哀慕之思、师友亲情之作,其时国学大家,诸如番禺梁节庵、桐城马通伯、义宁陈散原、嘉兴沈寐叟等先生,对其至情至性之作,多加赞许。

早年的国变家难,让微明先生由儒学而转入老庄之道。晚年的生活阅历,又让微明先生由老庄而醉心佛学。1958年9月2日(农历七月十九),微明先生走完了他的性命践行之路,在上海永嘉路寓所安详示寂,满屋檀香,经日不散。诚如杨氏太极拳老拳论三十二目之《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所云:“予知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皆以心为身之主也。保全心身,永有精气神也”,微明先生出入于三教,而究竟于太极。文修于内,武修于外,由文而入武,由武而入于道,文思安安,武备动动,允文允武,最终“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为后世学者探索了了一条性命之学的践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