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正眼

金仁霖与二水居士


慰苍先生,彭城金氏,讳仁霖,字慰苍,号雪涔,又号云盦,汉族。嘉兴人。1927年10月出生于嘉兴市南门祖居惟善堂。幼承庭训,蒙学私塾,喜好篆刻,师从陈澹如、邓散木先生,印风工雅。1947年考入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后改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攻读机织专业时,因体弱多病,由同学林镇浩介绍,从武当太极拳社叶敏之老师,学练太极拳、剑并推手。


1950年10月,参加建国后第一届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赴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国营第五棉纺织厂见习,时健康近况大有好转。1951年6月,进入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第一届工干技训班进修。同年12月结业后,借调至新疆军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支援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建厂投产工作。1952年10月回沪后,益信太极拳有健康却病的功效,业余,勤学太极拳,进而钻研太极拳的历史考证、技击理论等,以求与实践相结合。


1953年与蒋锡荣、曹树伟同投在叶大密老师门下,悉心研习太极拳、武当对剑。其时,上海的武术界将他们三人与叶大密老师早年的学生、杨澄甫先生的得意女弟子濮冰如老师,并称为“叶家的一大三小”。1958年,奉师命,忝承田兆麟老师身授,金针度与,得以领略个中三昧。1960年10月,与张玉、傅钟文、濮冰如、蒋锡荣、傅声远六人,同为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组裁判。


1987年,由上海纺织局巾被公司退休后,陆续在《武魂》、《中国太极拳》、《太极》、《上海武术》(内刊)、《武林》等刊物上,发表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技击研究等文章数十篇,2007年1月,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版发行《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一书。先后担任苏州市金阊区杨氏太极拳研究会、河北省太极拳委员会、合肥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聘为顾问、《太极》杂志特约编委、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顾问等。


慰苍先生兼祧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他以金石鉴赏的眼光与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系统的梳理了太极拳理、太极拳史、太极拳技、太极拳教学法,承上启下,振传统太极拳学于式微之后,传承弘扬传统太极拳文化,其功厥伟,福祉昌延。



叶大密老师师承剑仙李景林,拳术又承田兆麟、杨澄甫、杨少侯、孙禄堂、孙存周诸位名家,他能兼得诸家之长,复从武当对剑中翻出新声,以剑入拳,别具风韵,时人称之为“叶家太极拳”。慰苍先生为了全面掌握“叶家太极拳”的拳艺,工作之余,每晚必去叶大密老师的拳社,不但向叶敏之老师反复学练了数遍拳架,还反复向叶大密老师学练每一招式的技术含义。


他完整系统的学习、整修拳架,前后不下于七次之多。慰苍先生曾说,最后一次是打乱了拳架编序,逐一向叶大密老师学练的。叶大密老师也自然能领悟其用心之专,颔笑佯斥道:你盗尽我关子了啊!


除此之外,慰苍先生还抓住每次孙存周来沪的机会,乘着叶敏之先生与孙存周先生酒兴正酣,向存周先生求教孙氏三拳合一之理。乘每年叶大密老师与田兆麟老师相互拜年之际,向田兆麟老师求教杨健侯先生的拳艺特征与教学风格。通过书信,向徐哲东、徐致一、孙存周、马岳梁等先生求证拳理拳史。


至此,慰苍先生能清晰的将叶大密老师拳艺中,哪些源出自杨式大、中、小架,哪些得益于陈、孙、吴式,哪些借接自形意、八卦、武当对剑等等,条陈缕析,了悟于心。并且能以传统太极拳五行八法十三势来解释每一招式、每一动作的含义。他如此清清楚楚的学,他也如是清清楚楚的教。


诚如慰苍先生解释“叶家太极拳”:叶家太极拳,“是在原杨家太极拳大架基础上,于原架子极大多数式势之上下衔接处,求其极自然地介入了原杨家中架、小架、并孙家、吴家、陈家等诸家太极拳架中,拳技作用肯定而清彻之动作,以及八卦掌中之斜开掌转身法、武当对剑中之反臂(倒捶)捷用法等等,用以帮助学员对原来杨家大架太极拳之所以姿势洒脱、气势磅礴加深认识,换言之,迺是一种实作注解法。”经过他的教学实践,真正将“叶家太极拳”演绎成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经注合一”的文本。



慰苍先生治学严谨,1965年,授叶大密老师之命,为叶老师编撰《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一书之“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点”时,他将稿子分别交由太极拳研究家、原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林镜平院长,以及原上海瑞金医院(现广慈医院)中医顾问陈道隆医师校订。


唐豪先生《太极拳与内家拳》一书中说:“内部呼吸器官的运动,是应该扩胸,而不应该含胸的,这也是运动生理学上不可否认的话。一般太极拳家,却教人含胸呼吸,而不许人挺胸,这种呼吸运动的价值如何?吾以为是一个应该精密测试的问题”。之后唐豪先生还在正文第八章“太极拳之呼吸”中,以“欧美先进之国民,其体格较我为强,此公认之事实也。彼等由幼而壮,在学校中所受之体育训练,类皆挺胸呼吸”为由,对太极拳呼吸时“胸须内含”提出异议,并“不禁为民族盛衰前途,抱无穷之隐忧焉!”把批驳“含胸呼吸”上升到了与“民族盛衰”休戚相关的层面上了。


为了检讨唐豪先生《太极拳与内家拳》一书中,针对太极拳“含胸呼吸”论调,1961年2月16日(年初二)下午,慰苍先生在张晋良医师的陪同下,到上海纺织第一医院放射科,去测试“腹式顺、逆呼吸的X光透视观察”。顺式呼吸,采取唐豪所说的“内部呼吸器官的运动,是应该扩胸”的概念,即,吸气时,扩胸,吸气时回复正常。而逆式呼吸,则是采用吸气时,敛腹含胸,呼气时回复正常的呼吸法。


观察结果是,无论是逆式呼吸还是顺式呼吸,吸气时,胸膈肌呈下降状态,呼气时,胸膈肌呈上升状态。为此,将胸膈肌上下升降的的距离,称为胸膈肌运动的动程,以测定两种呼吸的数据。经进一步透视观察,得到的数据为:在极度呼吸时,顺呼吸膈肌动程7.2厘米,逆呼吸膈肌的动程9.2厘米,两者相差2厘米;在一般正常呼吸时,顺呼吸膈肌动程4厘米,逆呼吸膈肌动程6.4厘米,两者相差2.4厘米。


不论是极度呼吸还是一般正常状态下的呼吸,就胸膈肌上下升降的动程而言,逆式呼吸,都要比顺式呼吸动程大。根据生理学常识,胸膈呈钟罩状,静止时原本隆起,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吸气时,随着吸气肌(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胸膈隆起的中心下移,从而增大胸腔的上下径,使得胸腔和肺容积增大。胸膈下移的的距离就是慰苍先生测定的动程。通常膈肌下降1厘米,胸腔和肺容积可以增大250-300毫升。


吸气,因为需要调动胸膈肌与肋间外肌的收缩,所以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时,不是由呼吸肌收缩引起的,而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的结果,肺依靠本身的回缩力量,而得以回位,并牵引胸廓缩小,恢复吸气开始的位置。因此,呼气是被动的。含胸式的逆式呼吸,吸气时,随着敛腹含胸,伴随着胸软肋骨与胸骨的下陷,促使膈肌与肋间外肌的运动幅度增大,从而使得膈肌下降的动程增大。


胸膈象活塞一样的下行,使得肺在肋条肌神经支配下,带动肺泡,往胸腔横下、腹部纵深向扩张。而扩胸式的顺式吸气,随着吸气时的鼓腹、扩胸,腹腔扩大了,胸腔无法往纵深扩张,也不能往胸腔横向扩张,因而,膈肌的动程受到了限制。


至此,慰苍先生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严谨态度,揭示了太极拳含胸呼吸这种“逆式呼吸法”,能促使胸膈动程增大,以增大肺活量的医学养生涵义。这一意义在于,不但为太极拳的“含胸”正名,同时为揭示“太极阴阳颠倒解”中“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炎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一节,如何让心火下行,如何让肾水提升,如何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内丹之秘,提供了科学实证的个例。



慰苍先生对待太极拳的拳技含义,常常以一个科研人员的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他说,太极拳是一门科学,科学精神所在,就是经得起反复的实验。一门拳技,或对一些人有效,对一些人无效,时而有效,时而失效,信则有,不信则无,凡此种种,都不属于科学范畴。


五六十年代,每当周日休息,他都会出现在上海各大公园,与各门各派的武术爱好者交流。也由此博得了“叶家的一大三小”的美名。沪上名家褚桂亭、陈微明、张玉、马岳梁、郝少如、卢嵩高等老师的一些学生,都会经常找慰苍先生推手交流。


有些人由此也迷上了慰苍先生的拳艺,诸如凌汉兴、李立群、孙裕德、陈邦勤等人,后来连续数年跟从慰苍先生学练推手。许多人,不但敬佩慰苍先生的拳艺,甚至服膺于慰苍先生的人品。


林墨根、林文涛父子俩来上海时,李品银先生多次引见他们去拜望慰苍先生。慰苍先生热心的授以林氏父子“叶家太极拳”特有的“靠墙贴壁”以及杨家秘不示人的“胸口走∞字”。林文涛一触慰苍先生的手,便惊呼“金老师手上带电的啊!”慰苍先生笑着说:“我哪来的电啊!”之后,慰苍先生便以科技工作者的务实态度,从力学、流体力学、心理学等角度为其揭秘拳技。


八九十年代,气功武术界“神仙”满天飞的年代里,像慰苍先生这种不炫技、不尚玄,坚持将太极拳当做学问研究的人,更显得难能可贵。



2007年,《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一书付梓发行,上海陈式太极拳协会历任会长万文德先生曾感慨的说:“当今武术杂志众多,其中文章,颇多陈词滥调,有的故弄玄虚,有的炫耀门派,乃至迹近迷信。对于太极拳的理论,很少真知灼见。我喜欢看仁霖先生有关太极拳的文章。他的阐述,重科学,讲道理,有证据,读之令人信服。”


《上海武术》资深编辑陈俊彦先生也称誉道:“金仁霖先生以科学工作者的严谨态度,对太极拳及其他武术书刊的出版、版本校订、技法诠释、拳家事略、正误指谬等方面均有深入细微、令人信服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足以代表当代太极拳研究的学术水平。”


吴殳《无隐录》序云:“道与艺俱有正眼。得此而后工力有所施。否则毕世搰搰茫茫耳。”学道与学艺,都必须具备一双“正眼”,得到了这双“正眼”,之后所有的用功努力才有所作为,否则一辈子搰搰茫茫,糊里糊涂,不得要旨。慰苍先生,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正眼。他的文字正告侧出,一无所隐,静心读来,于会心处,如观涅盘妙心,拈花微笑,使见者皆得正眼,不惑于时弊之说。



慰苍先生五十年代晚期开始,就代师授艺,六十年的教学相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培养了一批造诣高深的太极拳家。如以无极式气功闻名海内外的蔡松芳老师。虽然慰苍先生总是称他为师弟,而蔡松芳老师他本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方式,还不止一次的谈到,他的拳技得益于慰苍先生的传授。


又如何国梁先生,他原本是民国太极拳家叶锦成先生的弟子,后由林镜平先生介绍到叶大密老师处学拳,叶老师由于医疗繁忙,就连同林镜平先生的推荐信一起,将何国梁先生托付给了慰苍先生,由慰苍先生代其授艺。


如身患肝腹水晚期,被上海各大医院判定“回家买点吃吃”的徐毓岐先生,后来师从慰苍先生学拳,数年后,不但身体康复,还练就一身功夫,他后来在温州一带,为弘扬慰苍先生的拳艺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林墨根先生也非常欣赏他的拳艺。有一次徐毓岐先生去成都,林墨根先生当着许多学生的面说:“徐毓岐老师对他的太极拳艺,启发很大!”濮冰如老师十分欣赏慰苍先生的拳艺。在她晚年,她将自己最为得意的几位弟子诸如太极拳家李品银先生等,一一托付给慰苍先生,希望慰苍先生予以进一步的调教。李品银先生也事慰苍先生以师礼,敬爱有加。


今年七月,凌汉兴先生百岁寿庆,他的弟子们为其庆生,撰文《百岁武师凌汉兴》称:“1973年,近六旬的凌汉兴,在叶大密先生的推荐下,跟金仁霖先生学习叶式太极拳,数年内,每次都按时到达,偶有要事,必事先假条…”凌汉兴先生1917年生人,长慰苍先生10岁,今年凌汉兴先生寿享百龄,慰苍先生也年开九秩,《中庸》引孔夫子语曰:“故大德…必得其寿”,儒家修身养性崇尚“德者寿”“仁者寿”,两位武学界老寿星的这段师生情缘,足以证明这一点,也将为后世武林成就一段佳话。


拳艺虽小道,“惟德惟先”,始终是慰苍先生因人施教时所信守的准则。“道不远人”、“有缘者得之”、“不得于此,必得于彼”,则是老先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第一句话“道不远人”,侧重的是个体的向学之心。一个人只要品行端正,有志于拳学,拳艺之道就不会远离他、遗弃他。意思是说,太极拳的大门,始终为每个正直向上的人敞开着。


从另一角度来说,作为授道的老师应该有教无类,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智愚,只要品行端正,老师都会因材施教。然而,传授太极拳的老师,并非传教士,也不作过度或不合时宜的布施。所以第二句话“有缘者得之”,讲的就是“时节施”,依时节因缘而法施诚谛。


慰苍先生常说,学太极拳需要两层缘分,其一是拳缘,其二是人缘。两者缺一不可。他常说,一些拳家的孩子,与拳家本人有人缘,而无拳缘的话,他们虽亲情而与太极拳却无缘。第三,即便有了向学之志,也与老师的拳、老师的人结了缘,也未必人人练得到老师的境界。太极拳是极具个性化的一门身体艺术。不同的个体,各因其秉性、识见、阅历种种的差异,即便是跟着同一老师学习,最终呈现出来的太极,各有千秋、精彩纷呈。所以老师常说“不得于此,必得于彼”。


慰苍先生在传授拳艺的过程中,尤其侧重个体的特质,他不强调每个学生的拳架动作,全然与他一模一样。杨澄甫老师体重280斤,学员个体的身形条件不可能达到这般魁梧,但每一招每一式的拳势劲路变化以及技术要领,必须了然无心,老师必须明明白白的教,学生必须明明白白的学。而不是依样画瓢,只求形似。一味追求形体动作的“形似”,日久就难免演变为太极体操或太极舞蹈。



2002年底,范笑我先生向二水介绍慰苍先生,慰苍先生与嘉兴名宿吴藕汀先生因为吴昌硕的四方印章,成就了一段艺林佳话,故事概要为:1949年,方去疾、方介堪为钤拓《苦铁印选》,委托慰苍先生向吴藕汀先生借用他收藏的吴昌硕“出入大吉”等四方印章。


《苦铁印选》拓印完已是1950年,慰苍先生当时刚从华东纺管局毕业,紧接着是接手日本人遗留在沪的纺织企业,之后又被借调到新疆乌鲁木齐,筹建七一棉纺织厂,一待就是11个月。而其间,吴藕汀被嘉兴图书馆派去湖州南浔嘉业堂藏书楼整理古籍。两人就此失去了联系。


慰苍先生的父母家,在“文革”中被连续抄家七次,所幸的是,他一直将这四方印章带在身边,使之得以保存。 1983年前后,慰苍先生从朋友潘德熙处得知吴藕汀的通讯地址,就写信给吴藕汀,说那四方印章一直保存着,如果吴愿意转让(变卖以改善生活)的话,他可以帮忙。


吴藕汀回信的大意是:我和四方印章分离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想过要收回。我收藏的印章已经一方无存,现在既然你还保留着,如果方便的话,请让我再看它们一眼,就象见一见多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慰苍先生从吴的信中看出他对印章的深厚感情,于是就通过邮局将四方印章寄还给了吴藕汀。就这样,四方印章在离开了34年后又回到了吴藕汀身边。


1993年前后,一名日本收藏家想收购吴藕汀收藏的这四方印章,并托人转告吴藕汀愿出价11万元人民币,吴藕汀表示不希望这四方印章流到国外。再后来,南浔一名私营企业老板找到吴藕汀,想用一套商品房交换吴藕汀的四方印章,也被吴拒绝了。2000年11月3日,吴藕汀先生将四方吴昌硕印章捐给了嘉兴博物馆。


故事是以吴藕汀先生作为主角展开的,而故事之中却叠现出慰苍先生的重诺守信、惜名如羽的品德。二水原先以为这四方印章十分珍贵,所以慰苍先生一直随身携带着,后来看到慰苍先生早年曾送给吴藕汀先生的八方印章,就顺便问起了这些印章在当时的市场行情。慰苍先生说,当时这些印章就值几块大洋吧,八方印章与四方印章,大凡是等值的。


这让二水有些惊诧的。这意思是说,慰苍先生一直随身携带的四方印章,当时并非是出自玩物本身的价值昂贵,慰苍先生自己陆续收藏的百十方印章里,有价值远远超越其上的。他之所以念念不忘这四方印章,并一直随身携带着,那是因为这四方印章是受人之托转借而来的。倘稍有不慎,涉及几个人的信誉。古之君子,立言先立品,做事先做人,修身涵养,所重的就是风骨名节。慰苍先生所珍惜的正是那份情怀。



2003年1月,二水邀请慰苍先生回嘉兴小住。之后每个周日,二水往返于嘉兴上海间,风雨无阻,向慰苍先生学拳,把1987年以来所学的各类拳技,暂且扔在一旁,从头开始,一招一式向先生学,慰苍先生也不厌其烦,一招一式,逐一分解,不但告知每一招式与传统杨式的异同处,还详细解答每一过度动作原委曲折和来龙去脉,并且每一动,每一变化,一一在二水身上试劲,将二水轻轻松松的双脚离地雀跃,还同时要求二水在慰苍先生身上一一试劲,像是给孩子喂食一样,一一给二水喂劲。每当二水稍有领会,先生辄笑颜许之。


十几年来,诚如武延绪谈及武禹襄传授李亦畬拳艺时的情形,慰苍先生“有无弗传,传无弗尽”,“口诏之,颐指之,身形容之,手足提引之,神授而气予之”,二水也“步亦步,趋亦趋”,“以目听,以心抚,以力追,以意会”,十余年来,风雨无阻,把慰苍先生传授的太极拳、刀、剑以及五十七式行功式逐一体悟神会。师母也待二水如己出,每次为二水烹制可口的菜肴。二水尝与师母打趣说,二水身上的太极拳,是吃师母烹制的饭菜长的功力,慰苍先生也笑容以对。



2008年之后,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太极拳,二水有幸受慰苍先生之托,与师弟顾揖明、尢汨等,替慰苍先生筹办了五次授徒仪式,先后向先生引荐了近百名弟子。而今先生年开九秩,依然每周两三个晚上,不辞辛劳,坚持手把手的传授拳艺,为我们后辈学子传承发扬太极拳文化,树立了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