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居士太极体悟录(中)

21、“桩”与“橦”

有人认为,太极不言“桩”,老拳论讲的是“橦”。


沈寿编《太极拳谱》对其列于《清代杨氏传钞老谱中》“俗名站橦”的条目解释为:
“此四字原系旁注。橦,音床,旗杆;又同‘幢’,则为古代旗子一类的东西,如幡幢。说明‘站橦’一词,原来可能是‘站桩’的异称。而本篇所述‘站橦’,似与站桩稍有不同,虽然两者都要求练出‘强似不倒翁’的腰腿功夫,但本篇中的‘站橦’一般指的是属于动功活桩性质,而不是专指静功。<太极圈>歌诀中所说的‘此为动功非站定’以及‘太极平准腰顶解’所说的‘一纛摇又转’,都可以作为‘站橦’的注脚。”云云。二水不敢苟同。


“橦”,音 tong (二声), 树名。


古时,橦树与梓树同为村口吉祥树。因而,梓橦两字常来用来比喻故乡。川西有一年一度的“梓橦会”,大凡是一种集市。川北有地名曰“梓橦县”,、巴州有梓橦乡。大概四川一带“橦”木较多。


另有民间传说“二月初三”, 文昌公生日,。 文昌公,即文昌帝君,又称梓橦帝君,乃文教之守护神,读书人祀之。关于文昌帝君的来历,一说是主宰富贵功名的星宿,一说系唐朝时人张亚,居四川省梓橦县。大概还是与橦木有关。


王夫子谈戏剧有云:“以小说杂剧之所演,游髠妖巫之所假说者为鬼神。如锺馗,斧首也,而谓为唐进士,张仟,孟昶像也,而谓求嗣之神;文昌,星也,而谓之梓橦;玄武,龟蛇也,而调修行于武当,皆小说猥谈。涂关壮缪之面以朱,绘雷霆之啄以鸟,皆优人杂剧倡之。而鬼神乱于幽,礼乐乱于明,诚为可恶。乃名山大川,仅供游玩,行歌互叫,自适情欲,取野人不容昧之情而澌减之,则忠孝皆赘疣,不如金粟之切于日用,久矣。”文昌,说的就是梓橦君。大凡也是我等念过几年书的人的偶像了。


将“橦”字通解为“栋”或“幢”,二水以为,是别字一种。这些人,大概是不太祭拜梓橦君的缘故。


22、活人推手桩

取名活人推手桩是为了纪念咏春拳叶问大师“黏手是活木人樁法”的理论。


练太极的都知道,太极拳发展到了今天,拳架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拆架”作用。如今谁也不会拿一式“单鞭”去对敌实战了。


那么,拳架的作用,也逐渐转化为一种动态的“站桩”。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的太极拳越练越慢了。因为,行拳走架的目的是在寻找自身太极的感觉,寻求自身与天地万物间太极的感觉。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的太极拳要求的是“大松大柔”而不再是“刚柔相济”。因为,只有“大松大柔”,才能寻求浑身轻灵意,才能得到活泼泼的太极灵机。


拳论有云:“有人若无人,无人若有人”、“两个人打拳,一个人对手”等等,讲的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打拳便是推手,推手便是打拳。打拳时,你要处处感觉前面有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你推手,你必须象平时推手般的打拳;推手时,你必须求得自身的中正安舒,忘却对手的存在。你心里不要存想发人,你只想与大自然间的一片“虚空”说话。你只管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去寻求你的立身中正、支撑八面。


可见,打拳便是站桩,推手也是站桩。


在站活人推手桩时,你要旁若无人,你要忘却自身的存在。你是广袤自然中的一棵小草,任凭风雨顿骤,你只管舒展你的个性化舞姿;你是普通平凡的一块石头,你只管亲近宽广的大地,任凭飓风海啸,我与大地共存亡;你甚至是一位超凡脱俗的老者,你只管与你的白云对话,与你的大地对话,与你周身的虚空对话,你只管自在的去聆听大自然悠扬的箫声。


推手只是一种训练,你倘若如此,忘却了对手的存在,也忘却了自身的存在,你才能真正忘却输赢为何物。


你有亲近自然的心,道法自然的太极便在你的心中了。

二水案:有习拳不站桩者,在网上反驳二水站桩的言辞。此两帖,旨在说明太极拳无处不桩。所谓“百练不如一站”,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者,站桩何等重要。


23、内家拳的魅力

《娥眉拳谱。心解》:“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根摧,我以梢牵;尔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影无形。”谈些对以上口诀的参悟:


这几句话,从语意上分析,应该是完整一体的一个流程。从习练太极拳的角度理解,似乎揭示了内家功法的训练过程。即:从整劲--气血--意念--浑元的过程。


从技击角度分析,是破招。你用整劲,我用气血引化;你用地心反馈力打我,我“一接四梢空”,用意念牵罩;你用意念敷罩,我整体一个浑元,在自然中找生机。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尔以丹田,我以涌泉。”中的丹田我理解为“前有丹田,后有命门”的下丹田。也是太极拳论所云“命意源头在腰隙”之所在。大凡练整劲者,须时时加以注意的也是这一位置。说白了,就是敛胯、尾闾前翘、提肛所要求的,目的是让盆骨摆正。命门是整劲的“中场发动机”(照何基洪师说法,譬如汽车的缸,发动机八缸的汽车自然比双缸的马力大。)。整劲一旦发动,其势不可挡。内家的魅力之一便是整劲了。


整劲一旦发动,唯一能够破解的方式便是老拳谱所谓的“铁牛沉海”。涌泉无疑是气海的入口处。从现代语言来分析,就是用自己的气血下沉涌泉,将对手的劲力化入地心。同时通过地球的反馈力还给对手。这便是太极拳所说的“借力打力”了。内家拳魅力之二就在于“借力”。


不让对手发动整劲、不让对手借用地心反馈力的唯一方法,便是用意念敷罩对手。意念的发动离不开四梢。许多内家拳描述的毛孔张开、头发、汗毛根根如剑、身上四肢百骸如长眼睛云云,都是对大师们用意念敷罩时的情形。太极拳形象的描述为“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意念的发动,威势具来,对手难免有恐惧心理。一有恐惧,高手打的便是你刹那的感觉。内家魅力之三便是“用意”。


破解意念的唯一方法便是“用神”。神不是随便可以“用”的。只有到了“神明”境界的人,“无为无不为”矣。也就“自然功成,无影无形”了。可见“神明”的境界是内家拳习练者一生的目标。


24、意在形外

《娥眉拳谱。心解》中“意在形外,其体自松,其气自盈,其道自通,内劲通灵,玄妙自生。”一节,详细分析了内家用“意”法则。


大家都知道另一句口诀,叫“意守丹田”。不知是哪门哪派的秘诀。我找遍太极拳论,都没发现这句话。可是,一些太极拳师却将它奉若至宝,最后一个个练得大腹便便。所以,我觉得从太极角度解释“意在形外”十分必要。


有关“意”:
“意”的概念纷繁复杂,我们不想做无谓的论争。只是为了将问题说明白,我还是简单定义一下,纯属个人看法而已。“意”,是一个人,在肌体松静状态下,高度集中的内心活动。当然,这一内心活动,必须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对手的接触产生交流。而此时的肢体也理应是松静的。一旦僵硬,“意”便会中断。而一旦“意”的中断,便会被对手以可乘之“机”。得机者,也自然容易得“势”。


“意”的作用:
“用意念打人”,说的是一种境界,比较笼统,容易产生误解。准确的说,意念的作用是为打击对手寻找“机”会。高手之间,意念的腾拿闪赚,旨在让对手产生“顶撞”、“丢躲”、“滞疑”。对手的上述表现,即便是极其微弱,高手也是“心如明镜”。他期待的便是你内心一丝丝的微妙变化。高手也便在这一微妙之间,得他的“机”,发动他的“势”,整他的形。


简单的说,意念的作用是寻找“战机”。


为何要“意在形外”:
一、倘若我们意守自己的丹田,对手只是感觉我们完整一气,象一个大球。即便这个球很大、很浑厚,只要对手找到一个支点,球体自然会被移动。


二、倘若我们意守丹田,我们的意念就不会“轻灵灵、活泼泼”,我们的脚便会少了许些变化。


三、倘若我们的意念守着丹田,我们一旦发劲,身体内的劲力在意念的带动下,向外传导,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时,劲路一旦在发动前被对手听住,容易被“盖”,在发动中被对手察觉,容易被对手“敷”,在发动到自己的手臂之前位时,容易被“吞”,一旦到了手腕位置,容易被对手“对”。
“意”应在哪?


我个人体会,在推手中,将自己的意念分成几个部分。其一,在顶,由头顶百会无限向上张扬;其二,粘住对手的一手,随对手劲路无限放远;其三,空出一手,一方面防止对手的“肘、靠”,另一方面,一旦得“机”,可以立即造势;其四,通过自己的眼睛与耳朵,将意念管住对手命门或其他“点”。


“意”的常用变化:
腾拿:以上几方面的意念,在形体不动的情况下,相互之间串通一下,上下一拔、一沉、一张、一驰。


闪赚:以上几方面意念,在形体不动的情况下,相互之间串通一下,左右一顾、一盼、一开、一合。


25、拳不接手

《娥眉拳谱。心解》开卷明旨,云:“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为蛾眉。”可见,“拳不接手”是拳法的关键所在。


如何理解语意简单,寓意深刻的四个字呢?本人试图从太极拳角度谈些看法。


解“字”:
拳:不是“拳头”“直拳”“勾拳”的拳,而是“太极拳”“内家拳”的拳。指的不是作为招术的“拳”,而是一个体系,一种方法。我个人将它理解为“拳法”。


手:不是“对手”“拳手”的手,而是“一手一太极”“无形手”的手。指的不是整体的敌对一方,而是敌对一方的具体招数。


拳不接手:作为一种奇特的拳法,对敌时,你不要为对手的具体招数所迷惑,不要“以手打手”,不能“以招对招”。必须寻找更好的破招之法。


“拳不接手”所倡导的“破招之术”便是太极拳讲究的是“用中”、“打中”。


“中”是什么?对“中”的理解,每一门派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意见,所谓的“中”便是“百会--会阴--两涌泉中心点”之间的连线。那是无形的、用意念能够体会得到的东西。而且,一旦体会到了这一中线的存在,日久天长,这一中线会慢慢变粗、变长。最后,又能够随你的意念随意变动,或细如游丝,或动若巨蟒。


如何“用中”、“打中”?每一门派也各有心得。形意习惯于“中如枪游”,八卦喜欢将对手的身躯作为自己的“中”,“玩中于五行掌间、走中于八卦步内”。


其实,娥眉拳谱里,已经将用中的内涵讲的十分清晰了。“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根摧,我以梢牵;尔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影无形。”便是中线在“劲”、“气”“意”“神”的控制下不同的表现形式。


与外家对手时,许多太极拳手,往往看到对手速度与力量结合的“快手”,而无所适从。被对手眼花缭乱的招数所迷惑。吃亏是难免的了。不妨学学娥眉的“拳不接手”,我想会有所悟。

二水案:在网上初见《娥眉拳谱》,幸喜不能名状。二水以为,此篇拳谱可与王宗岳《太极拳论》作等量齐观,当细细体悟。以上三则,权作《娥眉拳谱》太极解。二水在网上发帖后,遭来种种非议,以为二水在为原本是“豆腐架”的太极拳吹牛。从此不怀好意者赐余“二水妖术”的雅号!二水以“最美的琴声也难盛产牛奶”应对之。可见二水在网络里也犯一“顶”字。


26、“丰”字狼毫

人身气血运动路线有三个关卡。道家称之为“三桥”。


其一,劲自两足上行至丹田时,难以对穿至命门,气血自任脉下行至丹田时,也难以对穿至命门。《黄庭经》云:“前有丹田,后有命门”,可见这一关卡历来是练“精”“气”者的困难所在。过这一关卡的要领便是“敛胯、收臀、提肛”。历代练家都对此有精辟的描述。“如沿椅角”、“如坐马桶”、“如任便状”等等。过了这一关卡,便是下丹田的工夫了。脚便生跟,整劲由此而来。


其二,胸前两乳间膻中,背后两脊间神道,也会阻滞气血和劲路的通畅。过不了这一关,上行的劲难以分为两路,两路气血也难以汇集下行。克服这一关的动作要领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气血下行,拔背使劲路上行。含胸和拔背不是两个动作要求,而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同时完成的一个要求。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中丹田的工夫了,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


其三,前人中后神府(两风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指导精气互生互化的总指挥部,俗称“上丹田”。过这一关的动作要领是“虚领顶劲”、“收颌”、“猴头永不抛”。做到这一点便能以意领气,以意补劲了。


而贯穿三个丹田的却是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由涌泉入地的一根虚拟中轴。这根虚拟的中轴,贯穿上、中、下三个丹田,恰似象形的“丰”字。这便是拳家所谓的“三田合一”。做到了“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备了学练太极拳的基本条件了。正象练书法,有了一根运用自如的“丰”字狼毫了。

二水案:有资料称,张真人其人有二:其一为善于阴阳采战的道人,名“三峰”。概取采战女性“唇、乳、阴”三峰意;其二为太极张三丰,三丰者,意取修炼上、中、下三丹之意。三田合一,犹如“丰”字。有人以此确证太极拳起源自张三丰真人,二水以为牵强附会。但细细体悟“丰”字狼毫,不无裨益处。


27、米字架

学练书法,“米字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对习拳者而言,太极拳是立体的书法艺术。学拳时我们不能只靠一个平面的“米字格”,而是需要寻找一个“米字架”,一个有脚踝外展,腰胯外展,肩肘腕指外展的三个“米字格”搭建而成的一个“米字架”。当然,这也是一个虚拟的架子。所谓“盘架子”,行拳时盘的架子,便是这个虚拟的架子“米字架”。历代练家虽没能明示这一“米字架”的存在,但都对此有许多生动的描述,如“立牌位”、“搬马桶”、“扶八方线”等等。


明师教拳,从不主张学生跟在他背后比划。而是三两天一招、三两天一式地教,而且手把手的讲解每一动、每一招的动作要领和劲路走向。并且特别注重腰胯如何带动四肢在三个平面“米字格”上的“点横撇捺”,甚至将每一劲路的“起承转合”都一一讲透。与此同时,还必须通过“喂劲”来导引学生对劲路的了解。


时下,公园中,我们常见许多拳师带领一大帮人比划太极拳,往往不得要领,就象没有掌握运笔技巧,不懂“点横撇捺”时毛笔的起、提、顿、收,就去临贴写碑,那时一辈子学不到真工夫的。
初学者切忌贪多,宁精勿滥,力求认真地将老师的身形变化在自身的米字架中一一临摹,力求做到每一动每一招都将老师的“喂劲”吃下。细细消化了,便是自身的工夫了。所以说“师父领进门”,师父的责职并非只是领路人,而更象喂孩子吃饭的“奶妈”。


28、永字八法

习练书法的人都知道,一个“永”字包含了书法中八种基本笔画。所以时时习练“永字八法”,能事半功倍。同样,太极拳中一招“揽雀尾”,也包含了太极十三势中不开步的八种劲别。太极拳基本劲法就是手八法、腿四法、身形一法(中定)。这十三势相互组合,便可演绎无数招法。所谓太极无招无式,便是指在熟练十三势的基础上,根据对手劲别变化而随心所欲的发挥。因此,初学者必须认真在米字架中去细心揣摩太极的“永字八法”,去揣摩“掤、履、挤、按、采、列、肘、靠”的劲路走向。


譬如“掤劲”,可理解为由米字架中心点向四周荡开去的膨胀劲,即由里往外的劲。“履劲”是米字架中上一层面米字格的东北角,向下一层面米字格西南角的劲,或上米字格西北角向下米字格东南角的劲等等。只要细细揣摩太极拳中的“永字八法”,不费时日,便能“招熟”。拳论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里的“招熟”并非单指全套的太极拳套路,而是指你对太极拳十三势中的劲路是否烂熟于心。


29、临贴的技巧

临贴的目的,并非跟那位老师学习何种风格。而是扩大视野,欣赏别人的风格特点,以便为自身定位。同样,习练太极拳,“招熟”之后,具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也应有一个扩大视野,与别家别派拳师良友切磋的过程。故步自封、囿于一家之言,无异于坐井观天。但是临贴又不是广收并蓄。广收并蓄的结果是失去个性,迷失自己。可见,如何临贴是十分重要的。


30、隶书与结构

初学拳者,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会有云里雾里、神乎陶陶的良好感觉。其实,这正是拳架走样、劲路走偏的时候了。每一动、每一招时过、时不及,而自我感觉却十分良好,以为自己天天神速提高。这时,如果没人及时提醒,或旁人提醒了,自己依然陶然期间,不肯醒悟,那么便会产生各种太极之病,所谓“过犹不及”、所谓“顶匾丢抗”等等。拳论云:“斯技旁门甚多”,无外乎由此步入歧途。可见,初学者不可不慎。


究其原因,是“米字架”肩、胯、踝三圈不协调所致。拳家所称“外三合”指的便是拳的结构问题,也便是三个米字格的内在调和问题。而许多孤家寡练者、闭门造车者往往会犯这种错误。
我跟蔡光圻师学拳一年后,由于工作的原因,去黄山一年有余。期间闭门造车,而自我感觉又特别的好,以为得了太极真谛。而事实上,自己的劲路已经走形。后来重回蔡先生身边,一招一式的矫正。拳家云:“学拳容易,改拳难”啊!


好在矫正劲路,重改拳架的过程中,我又想到了习练书法。传统习练书法者,为了掌握字的结构,点、横、撇、捺的相互协调和字的重心,常会去练隶书。隶书的特点便是结构中正,波磔鲜明,运笔时起、提、顿、收,来龙去脉清晰。因而,矫正拳架也必须象学练书法隶书一样,力求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然后放慢拳速,力求每招每式的起、承、转、合交代清楚。每一定式,可稍作停滞,所谓“劲断意不断”。


31、拳中金石味

近代书法名家对碑刻情有独钟,原因是书法的金石味须从碑拓中来。书法家通过对碑拓的点、画、方截形态的临摹,让自己的线条、质地,透出筋、肉、骨、气的生命现象。这便是书法中的金石味。书法如此,太极拳更如此。


我常有一种幼稚的念头,以为太极拳并非某一古人创造的。而是历代武士、将领年老体衰后,偶尔“老夫聊发少年狂”,徒手轻松的操练刀、剑、棍、棒、枪、杆,而无意中形成的。陈式中的“搬拦肘”便是徒手掷棒的动作;杨式的闪通背、白鹤亮翅、上步七星、退步跨虎等都是徒手抄刀的动作;手挥琵琶、提手上势等便是徒手使剑的动作。


我在行功走架时,时常意想自己手中时而有刀、时而有剑、时而为棍、时而为棒。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可见书法中的金石味,便是太极拳中的刀剑棍棒味。武当叶家拳的形成,便是创始人叶大密老师,将剑仙李景林的武当对剑捷用法,融于杨式太极拳的结果。


太极拳是一个大熔炉,手中无刀,无刀胜有刀;手中无剑,无剑胜有剑;手中无棍棒枪杆,而身上无处不显见棍棒枪杆。个中奇妙,只有习练者细细揣摸,方能一一得来。


潘天寿先生有言:“偶然落笔,辄思古人‘屋漏痕’、‘折钗股’、‘石积太古雪’、‘树飞铁铸青’者,不胜涓涓。”这是对书法金石味的参悟,也是太极拳刀剑棍棒味的写照。


习练太极拳者,只有领悟了拳中的刀剑棍棒味后,才称得上“懂劲”。所谓“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懂劲只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你懂劲了,你方入了太极拳之门。而登堂入室,还有无数路要走。


32、拳中刀味

刀以劈、扎、撩、砍、剁、缠、削为特征。藏头裹脑,撩反刺采并用。体现在身上主要是腰胯劲为主,练的是虎背熊腰,俗称“刀背劲”。与人对敌,若发现对手中轴稳固如山,又游动如莽时,那便是刀背劲。


33、拳中剑味

剑以抽、带、提、格、抹、挑、点、洗为特征,讲究的是轻灵潇洒,游龙、蛟尾、射燕并施。体现在身上主要是以腕指劲为主。练的是神态和意气,俗称“剑指劲”。如将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以徒手扶剑的意识行功走架,便会练就飘逸的“剑指劲”。与人对敌,若发现对手沉拔自如,拎称洒脱,吞吐无常,那便是剑指劲。


34、拳中棍棒枪杆劲

棍棒枪杆以开合、点、崩、拨、撩、掷、截为特征。风扫梅花、点蛇弄蛟并用。采、列、肘、靠,均系棍棒枪杆的常用手法。在身上主要体现的为“肩臂劲”,俗称“棍臂劲”。与人对敌,见对手横扫千马,采列肘靠,雄健奇纵,开合八面,气宇轩昂,那便是“棍臂劲”。

二水案:以上九则,原系拙作《大象无形》一文的段落,二水旨在从书法中找寻学练太极拳的内在规律。权作太极拳书法解。


35、听问欺吃

这大概是太极推手中最常听到的俗语了。不理解时,如入雾里云里,理解后,天朗月明。我为这几个简单的汉字,煞费了一番苦心。


听:实则为肌肤神经末梢的感知能力。听了方能懂。可见,听劲,是懂劲的基础。


其一,听劲源;其二,听劲路方向;其三,听劲力大小、厚薄;其四,听对手劲的目的。


问:进一步探知对手的虚实阴阳变化。听了没懂,不能不懂装懂,吃亏在于己。不懂则“问”。


一问对手中轴藏否;二问对手劲的真假;三问对手听劲如何;四问对手功力大小。


欺:施以假象,引对手失势。听了,懂了,方有所作为。太极者,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也。
一用指欺、二用肘欺、三用肩欺、四用身欺。


吃:得机得势,全盘照收。“开”吃、“沉”吃、“提”吃、“引”吃。


个中滋味,还得靠自己在推手中摸索。


36、骨头劲

上海的一些老拳师,常常会说一句话,便是“你有骨头劲!硬了!”


一开始,我总不服气,我便放松整条手臂,想推他个措手不及。没想到我被轻飘飘的打飞了。他还是扔下一句话“你有骨头劲!硬了!”近有大半年时间,我常常体会着被他打飞的感觉,也常常想起他的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我在与师兄弟的推手过程中,我突然领悟了这一点。奇怪得很,我发现我的太极上了一个台阶。象是禅宗所说的顿悟吧。现将我当时的理解与感觉陈述如下:


其实,老拳师所说的有骨头劲,意思是,我的劲是透过骨头传出的,给对手有硬的感觉。对手随时能感受我将发未至的端倪。因而,对手能听住我的劲源,将我打飞。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所谓的“骨头劲”呢?


初练太极者,一出手便是整条手,作为一体的手。而实际上,太极要求的手,不能这样。太极手应该是分清手心与手背。手心与手背中间便是骨头。


倘若,与人推手,我是用手心敷着对手的手腕或肘,我的劲不能用手心和掌上的劲。因为,劲走阳面,手背上的劲一旦透过骨头传到手心与掌面,劲便出了骨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涵空手心,通过舒指,将劲从手指背渗透到对手的背后或脚跟,乃至对手命门后远处的某一点。这样的劲,就不会出骨头。


反之,倘若,我用手背粘听对手的手腕,我也不能直接用手背劲打对手,因为,我粘着的是对手的手腕阳面,对手也会将劲自然反弹出来,这便是推手中的双重。正确的做法,也是分清自己手的阴阳两面,涵空手心,一旦对手发劲,一方面可以用意念直入地心,地心反馈劲通过手背直接反弹(对手劲不厚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指或通过肘尖,将对手的劲路引空(要看对手的劲的方向而定)。这样,避免了我用骨头去顶碰了。劲也不出骨头了。


后来,我的这种感觉越来越细腻。身体各处,我皆能将骨肉“分离”了。劲与气血的感觉,也逐渐分细。听劲也随之提高。


37、用地球打人

老拳师高兴时,会让你摸摸他身上的“唛士”,还会“纵恿”你用尽全身力气推他。当我真用全力推他时,发现他象一座大山一般,纹丝不动。而在我不经意之间,却被他打飞了。只见他笑哈哈的样子,似乎什么也没动呀。常让我摸不着头脑。而他却诙谐的对我说“我用地球打你”!


“用地球打人”是在我初学太极拳一年时听说的。我当时觉得,太极拳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此了。而他唯一的解释,便是神秘兮兮的“我用地球打你”!


过了三年多时间,我的“骨头劲”悟透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教师弟练太极整劲时,我突然领悟了“用地球打人”的道理。


当时的感受与体会如下:


两人弓步相对,左脚在后,右脚攻前,我的右手在前,手背朝上,敷住师弟的左手肘窝。左手在后,手心朝下,扶住他的肘窝。他的动作也如此。我用整劲推他,他用整劲推我。形似顶牛。


突然之间,我发现,我只要立身中正,手脚的阴阳分开了,我不用力,不用整劲,我师弟的所有整劲都被我“吃掉了”,如石沉大海。


师弟也觉得神奇,发现我根本没有用整劲,而他无论如何也推我不动了。我想起了那位瘦小的师傅说的话,我也神秘兮兮的说:“我用地球打你”!


仔细想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


气血下沉,将对手的劲力沉入地心。而不是用蛮力去推对手。接触对手的触点要“含胸拔背”(比如手、臂上的胸与背),而不单只是胸和背。


脚底平韬地面,而不是五趾抓地。尽量让脚底板与地面的触面大一些,更能承受重力。


涵空脚底心,理论上是分清了脚的阴阳虚实。实际上是为了便于发动地心的反馈力。意思是脚上也要“含胸拔背”


发动地心反馈劲力前应虚领顶劲,目的是让地心的反馈力放长、放远、放松、放透。


悟透这个道理后,我发现,根本无须用弓步将重心放低。平时随意一站,也能做到这一点。


后来,由此引发我独脚站立,发动地心反馈力的念头。


在此感谢与二水只有两面之缘的上海中山公园里的葛老师、徐老师。


38、肘尖长眼睛

双推手或烂采花中,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谓“肘空一大片”、“肘打一大片”。


如何做好“肘空一大片”、“肘打一大片”呢?老拳师会形象的告诉你:“肘尖得长眼睛”!


初听这句话,我还以为是句玩笑。人们都说“拳头不长眼睛”,那么肘尖又如何长得了眼睛呢?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双推手中,我发现倘若将自己的双手变成“两扇门”,开合自如,不但手指上,你得用眼神顾及,肘尖确实得长上“眼睛”(两只肘尖各长一只眼睛)。


肘尖长眼睛的感受与体会:


肘是最容易被对手拿住劲路也是最容易化却劲路的所在。必须刻刻留意。


一旦能够开肩,肘的活动范围是最广的,也最善于欺骗对手的劲路,留意于肘尖,便能随时引诱对手粘随你的肘尖,不肯放松。


你用肘尖的“眼睛”注视对手的面门(如右手腕粘住对手的右手腕时,稍右侧身,略抬肘,有用肘尖击打对手面门的意念,你非真打),对手会惊慌失措。同时,你的神贯穿对手的命门,两肩肘一抖嗦,便将对手打发出去。


倘若对手粘住了你的左肘,你只要用肘尖的“眼睛”注视对手的面门,便会反粘住对手的左手掌,这是,你的右手只要轻轻拈拿对手左手的其中两点,用神贯穿对手左肩胛,象手握剑般的,将对手的整条手臂当成是你的剑,对手的左肩胛便是你的剑尖,用对手的手臂之剑点发对手(我将它称之为:拿两点打第三点)。


只要领悟了“肘尖长眼睛”的道理,一切会变得轻灵自如。


39、向孩儿讨教听劲

我是在女儿出世一个星期,开始学习太极拳的。在与女儿的玩耍过程中,着实领悟了许多太极道理。“向孩儿讨教听劲”便是其中之一。


与孩子玩耍时,用手心轻轻敷住他(她)的小手,小手动,大手便跟,手随小手的动而动。


小手不动,大手逗他(她)动,动急则急随,动缓则随缓。


大手不要脱离小手。


千万别弄疼小孩。敷住小手时,其实练的是脑子的功夫,必须心存吝惜,心细如丝,听劲也自然提高了。


我女儿常调侃说:“老爸的功夫是我教的!”


40、欣赏别人打拳

学会欣赏别人打拳,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也就尊重自己。不管别人拳打得如何,一有机会你应静静地看完他的行功走架。我为此交了许多各门各派的朋友。其二,看别人的优点,也看别人的缺点。陈、杨、孙、武、吴、赵堡各家,家家皆有优点;少林、武当、八卦、心意各派,派派皆有缺点。对具体习练者而言,人人皆有优点,人人皆有缺点。学会优缺点一同欣赏法,会提高你的太极意识,增强你的太极听劲。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理故在此。


要做到这两点,你得抛弃囿于自家门派的有色眼镜。一个胸怀若谷的人,才能进入太极殿堂。


怎样欣赏呢?首先看别人行功走架时,米字架的三个平面,在一招一式间是否协调一致。这是“外三合”的功夫了;其次看别人“丰”字狼毫这根中轴是否形成,这虚拟的中轴是粗是细,还是顶天立地的伸拉舒展;第三,看他一招一式间,气血与劲路的生息转化是否自然、安舒。第四,看他是否神内敛、意外扬。神内敛、意气外扬,是高层次的功夫。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