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居士的《太极拳心传与体悟》,既有古传引子、近代身影,更有当代文化审视气息的经论解读,是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正能量新解,更是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也是太极拳的一次真实回归,更是太极拳文化当下解读的标杆。二水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回归的氛围中,考量太极拳命名的社会基础,不偏颇,不随波逐流,亦不掩恶之批评,逐步清理出太极拳的市场定位,分析这一文化现象的内在规律,用浅显的语言、通俗的比喻、乃至幽默的比方来解释过去类似的历史现象。二水居士的太极拳心传与体悟,不仅信息量大,引经据典多;而且颇有学术真理的味道,一种“道”的精髓,留存在真诚者的字里行间。无论是武林一支笔的吴文翰呼吁给太极拳定义,还是武坛怪杰于志钧的《中国太极拳史》,还有太极网络联谊红人余功保先生的辞典式罗列和他的太极文化产业推手,以及文化名人梅墨生先生的丹功养生研义引发的思考,都对我们太极拳界的文化视角有着浪花般闪现。而二水居士对于太极拳的解读和体悟(包括他自身杨式叶派太极的相关拳技),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太极文化展现。二水居士在校注解读经典之中,对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涉及,把握精准,客观理性、细致比较,公证说明,体现法官出身的学者型太极传人之严谨。他从理性和信史的角度来分析太极拳理论经典的本来面目,不尚玄谈,重视事实和理论渊源。他引经据典,大有“文必隋唐,诗有李杜”之风。他重点推崇杨家“三十二目”,是正宗太极拳技术方法论的集合;《王宗岳太极拳论》是不可推翻的不朽经典;《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是其境界变迁或提升。二水笔力深厚,利用新儒家说,把《周易》中关联太极哲学的文辞,譬如“流行”“对待”等等,作了恰到好处地解释,挖掘和认同道家根底与太极内涵,同时指出修炼过程中与道家气学仙家丹学的关联;他也引据佛家诸说,极大丰富了解读内容。对于武学拳架的考证,同样用正史提及,信史笔记等权威资讯而求解,偶有对已有研究的名家论说,进行存而不论的对比分析。他有注释的发挥,可见其文化的广泛涉猎,加上文化考据的新辞,各自呈现、各显千秋。促成了这些当代文化视野下的太极文化新解读。为我们当代文化自信的人们增添新气象。
二水居士以其学究风范,在研究太极拳史和太极拳经典理论上有独特建树。对绕不开的道家人物张三丰与太极拳的关系上,二水严谨客观,据理力证,梳理脉络,虽不定论某一绝对观点,但见真情其中。他从“信史中的张三丰”“太极拳界的张三丰”等章节,从民俗学角度来确立张三丰在太极拳界的偶像地位,类比炎黄之于华夏子民,鲁班之于百工,这一观点具有前瞻意义。尤其是他还公开了民国二十一年南北太极拳界在北京白云观的“重修丰真殿记”,这对于太极拳界重振张三丰信仰有现实意义。二水通过解读“三十二目”老拳论的“张三丰承留”一文,提出这是一篇太极拳的主旨宣言。我深以为然。他说,果实,是大自然练就的仙丹。他说,仙尊张三丰以“愿至戌毕字,水火既济焉”句,为每一位太极拳习练者,呈现了最为美好的愿景:夏正建寅,正月为寅,九月为戌。时序九月,“毕入于戌”,万物敛华就实,是个丰收的季节。希望到了“戌毕字”之时,每位太极拳的修炼者,历经周天火候,心肾相交,戊己合圭,水火既济。就像是到了时序深秋,生命之树也已结了果实。太极拳文化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标志,是阴阳统一规律的反应。贯穿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形式上就变化出各自体系的学说和分支文化。又反过来用这种中国式的太极观辨思其他,对应其他文化。作为武术的拳种之一的太极拳,就是这样在中华文化的大蒸笼里熏陶出的拳术结晶。我们当下综合分析太极拳文化的体用功能,把理、法、术、功的层次分清。也就是把太极拳之学与练、用与养、演与打的构架清晰起来。练、养、打、用这个架构说法,是笔者在反思太极拳热潮下的文化分类定位。看到像二水居士这样高大上文化解读太极拳经典,我们心通神往。只有学习这样的太极拳经典书文,才是学有所用。才能把握太极拳发展的主流方向,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落在实处。让习练者从太极拳的操练中,明白太极原理,学会人生修养,锻炼身心,加强内练体验和人生毅力。然后成就人生目标,用于社会生活。既继承文化传统,又自信体用好处,更践行健养功力。就是完善当代太极拳的现实价值,也是践行太极拳这门调控身心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