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2004-04-24 15:04 星期六

  “吾读庄子养生主,于庖丁之解牛,而得太极拳之说焉......正心以成德,道亦不越乎是矣。”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一节,见诸中学课本,文惠君闻庖丁之言,而得养生之旨。哲东先生则于“庖丁之解牛,而得太极拳之说”,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了。


“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乃至官止神行,自然是庖丁解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哲东先生以此来印证太极之学的“始”、“中”、“究”三步功夫。悉心禅悟,必有所得。


  时下,一些初学太极者,动辄求“松空”、言必称“融通”,不知松空从间架中来,融通自规矩中出,乃枉费工夫耳!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节是庖丁在描述其最高境界的解牛功夫,我们不妨从中去寻找一些太极之学的门径。
  
  官:感知器官。天理:牛身上自然的肌理结构。郤:隙也。这里指肌肉群之间的缝隙。窾:骨节之间的空穴处。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技经两字,指的是牛身上的经络。肯:紧附在骨上的肉。啃骨头的啃字,大凡与肯有渊源了。綮:筋肉盘结处,相当于肌腱部位。軱:股部大骨。


  庖丁说:他最高境界的解牛,是用神气来敷盖对吞,而根本不用眼睛注视牛了。身上的感知器官静止下来了,心神便会活跃起来,于是,我就顺应牛的肌理,顺应牛的脾气,从肌肉缝隙中下刀,在牛不知痛痒时,将他的肉一块一块的批了下来,再顺着牛骨节之间的空穴,在牛不知不觉中,将他的骨架子道开拆散。牛之所以能够不与我抵捂,是因为我连牛的经络、精贴骨头上的肉和筋肉盘结的地方都没有碰上。更何况牛屁股上的大骨头了。


  这种高超的解牛功夫,来自于对对手身体架构、肌理脾气、经络纹理的了如指掌。不经过“始则谨于法度,中则因于变化”的过程,不可能达到无感而应,无为而为的境界!


  记得杨澄甫前辈有个譬如:四量拨千斤,就是用四量的一个绳子去牵动一头千斤的牛。倘若你将绳子系在牛角上、牛腿上或牛尾巴上,纵使你加千斤力也拉不动四量的绳子。你必须将绳子系在牛鼻子上,你轻轻一牵,牛就跟着你来。但是这头牛还必须是活的,死牛不行、石牛铁牛铜牛也不行。这般解释,“则不知力之在彼乎?在我乎?彼我都忘,心形相融,而心得为物之主矣。”


  渊兮:语出老子《道德经》:“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邃兮:语出《淮南·洪烈》:“邃兮洞兮,不虚动兮;与柔刚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


  哲东先生两个感叹语词,情绪激昂:武术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又怎能说还有比武术更神奇的呢?太极拳其实学的就是正心以成德的功夫,所谓学“道”,也不过如此吧!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
>